
屈折:1.屈身;貶抑。《莊子·骈拇》:“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陸德明 釋文:“謂屈折支體為禮樂也。” 漢 王充 《論衡·率性》:“猛氣消損,驕節屈折。”《新唐書·楊再思傳》:“公位尊,何自屈折?” 宋 葉適 《鄭景元墓志銘》:“世常病 景元 負氣不屈折,故不用,殆豪士哉!” 清 黃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風雨之夕,屈折篷底,躑躅泥淖,故行者為甚難。”
(2).扭曲;曲折。 北周 庾信 《拟連珠》之二三:“蓋聞性靈屈折,鬱抑不揚;乍感無情,或傷非類。”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記》:“其始蓋 冉水 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東流。” 宋 洪邁 《容齋隨筆·桃源行》:“近時 胡宏 仁仲 一詩,屈折有寄味。”
屈摺:猶歪曲。 清 方苞 《<春秋直解>序》:“蓋屈摺經義以附傳事者,諸儒之蔽也。”
“屈折”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根據語境判斷,主要涵蓋以下兩類解釋:
彎曲、曲折
指物體或路徑的物理形态不直,呈彎轉狀态。例如:
屈身、貶抑
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心理狀态,表示降低身份或壓抑自我。例如:
指光線或聲波穿過不同密度的介質時改變方向的現象,即“折射”。例如: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分析。
屈折是一個由3個部首組成的詞,分别是⽇、⽊、⼤。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屈折這個詞來自于古漢語,最初是用來形容物體發生彎曲、彎折的動作或者狀态的。
在繁體漢字中,屈折的寫法是屈折。
中國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些不同。在古時候,屈折的寫法常常是以象形或者⻆⽂的形式出現,相對于現代的簡化字來說更加繁複。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屈折的古字形是⾸部在上,⽲部在下。這種古字形的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了。
以下是一些關于屈折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屈折性、屈折力、屈折率。
屈折的近義詞是彎曲、彎折,反義詞是伸直、直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