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勍敵的意思、勍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勍敵的解釋

(1).強敵。《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 三國 魏 曹丕 《與锺繇書》:“真君侯之勍敵,左右之深憂也。” 唐 白居易 《漢高皇帝親斬白蛇賦》:“制勍敵,必示以乃文乃武。”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寂然無聲,莫測動靜,此必勍敵,攻之,十恒七八敗。”

(2).有力的對手,多謂才藝相當的人。 唐 司空圖 《戊午三月晦》詩之一:“ 牛 誇棊品無勍敵, 謝 占詩家作上流。” 宋 司馬光 《續詩話》:“ 李長吉 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為奇絶無對。 曼卿 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為勍敵。”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石鼓詩》:“後 子瞻 作《鳳翔八觀詩》《石鼓》一篇,别自出奇,乃是 韓公 勍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勍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íng d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實力強大的敵人
    指在軍事、競争或對抗中具有顯著優勢的對手。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提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此處“勍敵”即指強敵。

  2. 才藝相當的有力對手
    多用于形容能力、技藝不相上下的競争者。如宋代司馬光《續詩話》中,石延年(曼卿)以“月如無恨月長圓”對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稱為“勍敵”,體現雙方文才的匹敵。

二、用法與出處

三、總結

“勍敵”既可指具威脅性的敵人,也可用于褒義,表達對等競争關系,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勍敵

“勍敵”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勍”和“敵”兩個字組成。

部首和筆畫

“勍”的部首是力,它有9個筆畫;“敵”的部首是攵,它有8個筆畫。

來源

“勍敵”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意為“強敵、強大的敵人”。

繁體

在繁體字中,“勍”字保持不變,而“敵”字的繁體形式為“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勍”字和現代漢字寫法相同,而“敵”字的古代寫法為“敵”,與繁體字中的形式相同。

例句

1. 這支隊伍面對着勍敵,卻毫不退縮。

2. 古代的國家常常要應對來自勍敵的入侵。

組詞

組詞:勍敵者、勍敵情況、勍敵實力

近義詞

近義詞:“強敵”、“強大的對手”

反義詞

反義詞:“弱敵”、“劣勢對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