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布施。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抽官俸,日减私财,并入薰脩,咸资檀施。”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亏煞你遇閒事,肯把真诚耐,亏煞你乐檀施,甘将贫困捱。” 清 钱谦益 《吾宗篇寿族侄虎文八十》:“宗人之贤者,毁家檀施,号肉身菩萨。”
(2).施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邱生》:“城中 王翁 ,敝寺檀施也。”
“檀施”是一个源自佛教文化的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布施
指慷慨赠与、救济贫困的行为,尤其强调无私的财物或精神施舍。该词源于佛教经典《大般若经》中佛陀化身为象王、舍身救济众生的故事。
施主
指进行布施的人,即向僧侣或寺庙捐赠财物的信徒。例如宋代《梦粱录》记载,寺庙会将供品分给“檀施”或贵族家庭。
佛教背景
佛教强调“檀施”为六度(修行方法)之一,认为布施能积累功德,体现慈悲心。如唐代杨炯的碑文提到“月抽官俸,日减私财”以资檀施。
文学引用
清代钱谦益在《吾宗篇》中称毁家纾难者为“肉身菩萨”,突显檀施者的奉献精神。
“檀施”既指善行本身,也指行善者,常见于宗教典籍和古代文献。其核心是利他精神,融合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慈善的推崇。
檀施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檀(tán)和施(shī)。
檀的部首是木字旁,共有11个笔画,是木材的一种,也可以指檀香木; 施的部首是方块旁,共有5个笔画,意思是施行、施展。
檀施的意思是指以檀香作为香火供奉,用于祭祀、修行和禅宗寺庙等场合。
檀施一词来源于佛教,是中国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繁体字为「檀施」。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檀施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明显变化。
例句: 1. 他每天都来庙里檀施,虔诚地祈福。 2. 慈善机构举办檀施活动,为贫困地区送去温暖。
组词:檀木、檀香、施舍、修施、檀香庙等。
近义词:供养、香烧、燃香等。
反义词:占有、索取、贪婪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