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醓醢的意思、醓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醓醢的解釋

帶汁的肉醬。《詩·大雅·行葦》:“醓醢以薦,或燔或炙。” 毛 傳:“以肉曰醓醢。” 孔穎達 疏:“蓋用肉為醢,特有多汁,故以醓為名。”《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 鄭玄 注:“醓,肉汁也。”《金史·禮志一》:“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醓醢(讀音:tǎn hǎi)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1. 本義:肉醬

    指用肉制成的醬狀食品。古代将肉類切碎腌制或發酵後制成醬,稱為“醢”。“醓”與“醢”連用,強化了其作為肉醬的本質特征。此義項體現了古代食品加工的一種方式。

    來源:《漢語大詞典》 “醓”字條釋義;《說文解字》對“醢”的解釋(“肉醬也”)。

  2. 引申義:祭祀用品

    在古代祭祀禮儀中,“醓醢”常作為重要的祭品之一,用于供奉神靈或祖先。它代表了古人以珍貴食物表達敬意的習俗。

    來源:《周禮·天官·醢人》記載了“醓醢”作為祭祀用醢的類别;《禮記》中關于祭品的規定。

  3. 引申義:酷刑的象征(罕見)

    在更晚期的文獻或特定語境中,“醓醢”有時被用來隱喻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即把人剁成肉醬(類似于“菹醢”)。此用法較為罕見且具象征性。

    來源:部分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用作典故,如《楚辭》注疏中偶有提及(需注意此非“醓醢”最核心含義)。

典籍例證:

最著名的出處見于《詩經·大雅·行葦》:

“醓醢以薦,或燔或炙。”

此句描繪了宴飲或祭祀時,獻上“醓醢”這種肉醬,同時還有燒烤(燔、炙)的肉類,生動反映了古代的飲食和禮儀文化。

來源:《詩經》原文及曆代注疏(如《毛詩正義》)。

“醓醢”的核心含義是肉醬,尤其在先秦文獻中指一種特定的、常用于祭祀的肉醬制品。它承載了古代飲食文化和祭祀禮儀的信息,偶在文學中引申為酷刑的象征。理解該詞需結合其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醓醢”(拼音:tǎn hǎi)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食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帶汁的肉醬,常用于祭祀或宴飨場合。其制作方法可能包含将肉類切碎後腌制發酵,形成帶有濃郁汁液的醬料。

  2. 文獻出處

    • 《詩經·大雅·行葦》記載:“醓醢以薦,或燔或炙”,描述用醓醢搭配烤肉等食物進獻的場景。
    • 《周禮·天官·醢人》提到“醓醢”是祭祀時的重要祭品之一,與韭菹(腌韭菜)等搭配使用。
  3. 相關說明

    • 需注意與“菹醢”(zū hǎi)區分,後者指古代将人剁成肉醬的酷刑,而“醓醢”僅指食物。
    • 根據注解(如毛傳、孔穎達疏),其名稱可能源于“以肉為醢,多汁”的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或刑罰相關詞彙,可參考《周禮》《詩經》等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天見鬼儤工倍道而進北轅適楚邊牆碧籌裁畫成體騁驟螭堦赤鐵主義蟲鰕垂教出師有名打麼诃堆集如山幡旆孤松好利紅香黃瑞晦夜濩渃驕愎蚧蟲給水開山教主課講懇誠客星槎快便困匮苦主良倡零碎霤水偻啰漫書粘合忸怩暖講旁行邪上攀例佩璜親當矢石傾弛惹禍招愆融彙貫通十二時十年窗下壽日水淩淩太君阗溢跳擲通靈台頑抗武怒歊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