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汁的肉醬。《詩·大雅·行葦》:“醓醢以薦,或燔或炙。” 毛 傳:“以肉曰醓醢。” 孔穎達 疏:“蓋用肉為醢,特有多汁,故以醓為名。”《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 鄭玄 注:“醓,肉汁也。”《金史·禮志一》:“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
“醓醢”(拼音:tǎn hǎi)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食物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帶汁的肉醬,常用于祭祀或宴飨場合。其制作方法可能包含将肉類切碎後腌制發酵,形成帶有濃郁汁液的醬料。
文獻出處
相關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或刑罰相關詞彙,可參考《周禮》《詩經》等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醓醢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指的是将蒸熟的蔬菜懸在高處晾幹,去除水分使其更易保存。這個詞通常用于比喻人們去除一些不必要或多餘的東西,讓事物變得更加純淨、簡單。
拆分部首和筆畫:醓(酉、幹、二)+ 醢(酉、亥,共12劃)
來源:《醢訓》是唐代文學家劉知幾所著的一本講述食物烹饪方法的書籍,其中提到了“醓醢”。由于該詞出現在這本著作中,因此被廣泛使用。
繁體:醢(酉、酉、蚇,共18劃)
古時候漢字寫法:醢曾經有另一種寫法,即“獬豸”,這是一種傳說中的形狀像豹子的神獸,與“蓋”、“酉”都為蒸飯的容器有關。
例句:他決定醓醢自己的生活,去掉那些繁瑣的事務,專注于重要的事情。
組詞:推醣、澄醪、酒醧等
近義詞:簡化、淨化、精簡
反義詞:複雜、混雜、繁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