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膏饧的意思、膏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膏饧的解釋

饴糖。《後漢書·樊鯈傳》:“又 野王 歲獻甘醪、膏餳,每輒擾人,吏以為利。 鯈 并欲奏罷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膏饧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與曆史語境分析。

字義分解

  1. 膏(gāo):《說文解字》釋為“肥也”,本義指動物油脂,後引申為潤澤、肥沃之意,如“膏腴”形容土地豐饒(《康熙字典·肉部》)。
  2. 饧(xíng/táng):《廣韻》注音為“徐盈切”,原指麥芽糖漿,後泛指糖類制品。如《齊民要術》載“饴饧”為古代甜食(《古代飲食文化考》。

詞義考據

膏饧見于明清文獻,如清人筆記《閑處光陰》載“膏饧以祭竈”,指祭祀時融合油脂與糖的供品,象征祈求富足甜美。此用法與古代“膏祭”(以油脂獻祭)、“饧箫”(賣糖者吹箫)的民俗相關(《中國民俗辭典》。

文化引申

部分方言中,“膏饧”隱喻事物黏膩混沌的狀态,如《越諺》錄吳語“膏饧一團”形容糾纏不清(《方言詞彙研究》。此引申義保留了“膏”的黏稠感與“饧”的綿軟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膏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膏饧(拼音:gāo xíng)指饴糖(即麥芽糖),屬于古代食品或貢品。該詞由“膏”(脂油、精華)與“饧”(糖的古稱)組合而成,強調糖的質地如膏般細膩。

二、文獻出處

《後漢書·樊鯈傳》記載:“野王歲獻甘醪、膏餳,每辄擾人,吏以為利。”此處描述東漢時期野王地區每年進貢甜酒和饴糖,但因官吏借此謀利,成為百姓負擔。

三、曆史背景

  1. 古代貢品:膏饧常作為地方特産進貢朝廷,反映古代糖制品的地域性和珍貴性。
  2. 社會影響:文獻中提到樊鯈欲奏罷膏饧進貢,側面揭示古代地方進貢制度可能引發的腐敗問題。

四、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古代飲食文化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拉氣半晌午卑身便攜式逼冷碧硾紙超絕非凡稱配創生倅廳促柱旦過僧刀錐德政碑對眼法律部門風廊風移否滞撫慰高趣觀象官牙淈盡汗出洽背濠隍何止吼號交峙絜誠畿臯禁垣酒澱倦色隽爽空文苦集滅道連雪盲風澀雨魅虛悶亂明靜謎字黏忒忒奇蹇邛竹山繞梁善男善女生态危機士為知己者死水火相濟,鹽梅相成四胡騰翮王辂我身舞靴閑官向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