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饧的意思、膏饧的詳細解釋
膏饧的解釋
饴糖。《後漢書·樊鯈傳》:“又 野王 歲獻甘醪、膏餳,每輒擾人,吏以為利。 鯈 并欲奏罷之。”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饧的解釋 饧 (餳) í 糖稀。 糖塊、面劑子等變軟:糖饧了。 精神不振,眼睛半睜半閉:眼睛發饧。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膏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膏饧(拼音:gāo xíng)指饴糖(即麥芽糖),屬于古代食品或貢品。該詞由“膏”(脂油、精華)與“饧”(糖的古稱)組合而成,強調糖的質地如膏般細膩。
二、文獻出處
《後漢書·樊鯈傳》記載:“野王歲獻甘醪、膏餳,每辄擾人,吏以為利。”此處描述東漢時期野王地區每年進貢甜酒和饴糖,但因官吏借此謀利,成為百姓負擔。
三、曆史背景
- 古代貢品:膏饧常作為地方特産進貢朝廷,反映古代糖制品的地域性和珍貴性。
- 社會影響:文獻中提到樊鯈欲奏罷膏饧進貢,側面揭示古代地方進貢制度可能引發的腐敗問題。
四、相關延伸
- 構詞分析:“膏”在古漢語中既可指油脂(如“膏腴”),也可引申為精華(如“膏髓”),此處形容饴糖的質地;“饧”專指糖類食品(如“杏饧”“膠牙饧”)。
- 現代關聯:饴糖至今仍是傳統糕點原料,如關東糖、糖瓜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古代飲食文化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饧(gāo xíng)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可以拆分為“膏”和“饧”兩個部分。根據部首查詢,其中“膏”部的部首是“⺼”(肉),“饧”部的部首是“饣”(食物)。根據筆畫查詢,“膏”部共有10畫,“饧”部共有12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一種糕點或粘糊狀的食物。在繁體字中,膏饧被寫作「膏餳」。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膏”部的形狀可能和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整體的意思并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膏饧的例句:
1. 廚師用薄膜包裹着鮮美的膏饧。
2. 在傳統文化中,膏饧是豐富重要的節日食物之一。
膏饧沒有明确的組詞形式,因為它通常作為一個整體使用。然而,你可以使用其他形容詞或動詞來修飾膏饧,比如美味的膏饧或制作膏饧。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用膏狀,粘糊等詞來替代膏饧。
至于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與膏饧相反的詞彙。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