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潔衣冠。語本《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後多以喻将欲出仕。《後漢書·李固傳》:“是以巖穴幽人,智術之士,彈冠振衣,樂欲為用,四海欣然,歸服聖德。” 清 錢謙益 《工科給事中魏大中授徵仕郎制》:“以《緇衣》《巷伯》之思,勵其素節;以彈冠振衣之想,立我新朝。” 清 戴名世 《<禹貢錐指>序》:“會今天子聰明神聖,四海之内,薰蒸浸漬,莫不彈冠振衿,輻輳而出。”參見“ 彈冠 ”。
“彈冠振衣”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原始出處:
源自《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意為:剛洗頭的人要彈去帽上灰塵,剛洗澡的人要抖淨衣服,體現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引申用例:
《後漢書·李固傳》中以“彈冠振衣”形容隱士準備出仕,如:“岩穴幽人,智術之士,彈冠振衣,樂欲為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楚辭》《後漢書》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來源1、6、7、10)。
《彈冠振衣》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個人舉止得體、充滿自信的樣子。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人物儀容整潔,個人氣質出衆的形象。
《彈冠振衣》的拆分部首是“弓”、“扌”和“衤”。其中,“弓”和“扌”是實物部首,表示撥弦與手的動作,“衤”是衣物部首,表示與衣有關。整個詞共有12畫。
《彈冠振衣》的繁體寫法是「彈冠振衣」。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彈」的寫法為「彈」,形狀和現代漢字相似。而「冠」在古時是以「冊」作為舊字形,「振」的古體字中與現代寫法相同,「衣」的古字形是「衤」。
他身着華麗的禮服,整理頭發時彈冠振衣,顯得十分得體。
1. 彈指振衣:形容動作迅速,整理衣物的意态。
2. 彈丸之地:形容地方狹小,極為狹小的地方。
3. 彈冠相慶:形容舉止得體,充滿自信的樣子。
近義詞:整潔得體、儀态萬方、風度翩翩。
反義詞:邋遢不修、形容狼狽、衣衫褴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