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攻駮 ”。責難反駁。 宋 程大昌 《考古編·正朔六》:“其天行曆筭皆可復其疎密,為説甚美,而其疇人自相攻駮,固皆其見失實矣。” 鄭振铎 《桂公塘》三:“那兩位貴酋,也高高興興的和 天祥 折難,攻駁。”
“攻駁”是一個中文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辯論或論證的方式批駁、駁斥他人的觀點或論據,強調以邏輯或事實推翻對方的立場。
在現代語境中,“攻駁”不僅限于學術領域,也可用于日常讨論、媒體評論等場景,強調通過邏輯或事實的針對性反駁。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左傳》《考古編》),可參考、2的高權威性來源。
攻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表示對某種觀點、理論、論證或言論進行批判、駁斥的行為。
攻駁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攵和馬,攵是“攴”的變體,表示人的動作,馬表示馬的意義。
攻的筆畫數為七畫,駁的筆畫數為十畫。
攻駁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禮記·郊特牲》一書中。其原義指備感罪己,并進行自我反省和批評。後來演變為批判别人觀點的意思。
攻駁的繁體字為 "攻駁"。
在古代漢字中,攻駁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攻的上方為“亠”,底部降為一點,駁則寫為“杯”。
1. 對于這個提案,我有幾個攻駁的觀點。
2. 他的文章沒有經過充分的考證,很容易被攻駁。
攻擊、駁斥、批判、辯駁
抨擊、駁斥、批評、反駁
贊同、支持、附和、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