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魄的意思、伏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魄的解釋

(1).古代迷信,謂人始死時魂魄離體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歸體,稱為“伏魄”。伏,通“ 復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及帝病困, 卞後 出看疾。太後入戶,見值侍并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後問:‘何時來耶?’雲:‘正伏魄時過。’”

(2).指死而複蘇。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後 任 ( 任自舉 )死,伏魄時口號别親友雲:‘六旬失足下 蓬 瀛 ,今日才欣返玉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魄(亦作“複魄”)是中國古代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環節,專指為死者招魂的儀式。《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解釋為“古時人初死,生者升屋呼魂以複其魄”,其核心意義在于通過特定儀式讓亡者的魂魄歸附軀體,完成陰陽兩界的過渡。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從字源看,“伏”通“復”,含返還之意;“魄”指依附形體的精神。《辭源》釋為:“複,返也;魄,形也。招魂複魄,冀其復生”,體現古人“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的生命觀。

  2. 曆史背景

    此俗源自周代,《儀禮·士喪禮》記載“複者一人,以爵弁服升自東榮”,由專人持死者衣物登屋三呼其名,後将衣物覆于屍身,象征魂魄回歸。

  3. 文化内涵

    儀式蘊含三重訴求:一是表達生者對逝者的眷戀,二是完成魂魄與軀體的最終結合,三是通過《顔氏家訓》所言“送形而往,迎魂而返”實現生死兩安的心理慰藉。

  4. 相關習俗

    唐代演變為三日“複魂祭”,明清時期部分地域保留“點引魂燈”“撒買路錢”等衍生形式,皆屬伏魄儀式的文化延伸。

網絡擴展解釋

“伏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1. 古代招魂儀式
    指人剛去世時,魂魄尚未完全離體,生者持死者衣物登上屋頂,朝北方呼喊三次,試圖召回魂魄使其歸體。此儀式稱為“伏魄”,其中“伏”通“復”(恢複)。例如《世說新語·賢媛》記載:“正伏魄時過”,即描述這一習俗。

  2. 指死而複蘇
    在部分文獻中,“伏魄”也引申為“死而複生”之意。如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提到“伏魄時口號别親友”,即用此義。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史德白墖鸨兒碑貼标賣粃政踩高竿程糜川路祠器大臣大音地中海東風化雨鬥将都郵房産廢熱浮懸官止神行薨奄滑竿黃秧腳貨金鳳舊績鈞驷快心遂意婪尾酒淋巴靈門栗芋民服銘辭目不别視凝睇婆子牽蘿莫補青兕情照擒奸酒繞缭日無暇晷生捕邃房夙殒投售圖版違害就利問事簾烏爨弄污滅無命污種縣道香餅憲學下山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