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古時王城以外五千裡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裡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等九畿,為各級諸侯之領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禮·夏官·大司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國之政職。” 鄭玄 注:“畿,猶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裡為界,有分限者九。”《周禮·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漢 鄭玄 注:“畿,九畿。” 賈公彥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謂侯、甸、男、采、衛、要,以内六服為中國,其外更言夷、鎮、藩三服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參見“ 九服 ”。
九畿是中國古代周朝時期對王城外圍地域的層級劃分制度,主要用于規範諸侯領地及外族居住區域的分布。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理範圍
以王城為中心,向外延伸五千裡,每五百裡為一畿,共分為九個層級。由内至外依次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衛畿、蠻畿、夷畿、鎮畿、藩畿。
内外區分
需注意與“九服”的區别:二者結構相似,但“九服”更側重服事天子的義務,而“九畿”強調地理界限。
九畿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由“九”和“畿”兩個字組成。九畿有着重要的曆史意義和文化内涵。
九的部首是“丿”,總共有二畫;畿的部首是“田”,總共有五畫。九畿的總筆畫數是七。
九畿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尚書》,《尚書》是中國古代三大書之一,記錄着重要的曆史事件和政策。九畿指的是古代帝王統治區域的邊界,一般由九個行政區組成。
在繁體字中,九畿的寫法保持不變,依然是「九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九的古代寫法類似于現代的「乙」,而畿的古代寫法更加複雜。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半部分類似于現代的「申」,下半部分類似于現代的「田」。
九畿作為古代的行政區劃,常被用于描述帝王巡視和統治的範圍。例如:“帝王親臨九畿,視察天下百姓的生活。”
與九畿相關的組詞有:畿傍、畿輔、畿疆、畿外等。
與九畿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九州、九地、九方。
與九畿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邊疆、邊陲、外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