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戡複的意思、戡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戡複的解釋

猶言中興。謂平定叛亂,複興王業。 宋 葉適 《應诏條奏六事》:“然終不免于罷兵增币,分裂南北以和寇讎;大則無東 漢 戡復之勳,小則無晚 唐 羈縻之政,何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戡複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戡”和“複”兩個語素構成,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平定叛亂、收複失地,恢複原有的秩序或統治。

  1. 語素解析與詞義構成:

    • 戡 (kān):本義為刺殺,引申為平定、攻克、用武力消除。《說文解字》釋為“刺也”。在曆史語境中,特指平定叛亂、征服敵對勢力。例如,“戡亂”即指平定叛亂。
    • 複 (fù):本義為返回、回來,引申為恢複、收複、還原。例如,“恢複”、“收複失地”。
    • 合成義:将“戡”的平定、征服義與“複”的恢複、收複義結合,“戡複”即指通過武力平定動亂或叛亂,進而收複失地,恢複原有的政權統治、社會秩序或疆域完整。它強調的是一個“從亂到治”、“從失到得”的恢複過程,且這個過程通常伴隨着軍事行動。
  2. 具體含義與應用:

    • 平定叛亂,恢複統治:指中央政府或合法政權鎮壓地方割據勢力、農民起義或其他形式的叛亂,重新确立其權威和統治秩序。
    • 收複失地,恢複疆土:指通過軍事手段奪回被敵人占領或割據的領土,使國家版圖恢複完整。
    • 語境特征:該詞帶有較強的曆史性和書面語色彩,常用于描述古代或近代曆史上的重大軍事政治事件,強調行動的結果是“恢複”原有的、被認為是正統或合法的狀态。
  3. 權威引用與來源:

    • 《漢語大詞典》:作為收錄漢語詞彙最全面的權威工具書之一,《漢語大詞典》對“戡複”有明确的釋義:“平定叛亂,恢複失地。” 這是對該詞最精煉、最權威的定義。來源:漢語大詞典 (線上資源可參考權威數據庫或大型圖書館館藏) (注:線上版本可能需要訂閱,此處僅作來源示意,實際引用需确認有效訪問鍊接或注明紙質版出處)。
    • 曆史文獻用例:該詞常出現在記述曆史事件的文獻中。例如,在記述曆代王朝平定叛亂、收複領土的史書(如《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相關篇章)或相關人物的傳記、奏疏中,可能會使用“戡複”來描述相關功績。 (注:此處引用代表綜合曆史文獻記載這一來源類别)。

“戡複”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書面語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武力平定叛亂或擊退侵略者,從而恢複原有的政權統治、社會秩序或國家領土完整。它由表示平定的“戡”和表示恢複的“複”結合而成,體現了從混亂失序狀态回歸正統穩定狀态的過程。其權威釋義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并在曆史文獻中有實際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

“戡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ān fù(注音:ㄎㄢ ㄈㄨˋ),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1.基本詞義

“戡複”指平定叛亂、複興王業,常用于描述國家或政權經曆動蕩後的中興過程。例如宋代葉適在《應诏條奏六事》中提到“東漢戡復之勳”,即借東漢平定内亂、恢複統治的功績來對比當時政策的不足。

2.詞源與結構

3.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政治文獻中,例如評價王朝興衰、分析政策得失。葉適的引文即通過對比東漢與晚唐的治理方式,批評當時的外交策略。

“戡複”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平亂—複興”的雙重内涵。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辭海》或葉適的《應诏條奏六事》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鯾子比鄰播刑慘凄操神常便辰階吃勁杵頭骢馬郞翠以羽殃身禫祥打跧敵酋東彙扼塞返觀内照飛劄廢址赴官附名功成身退公槐估猜歸遯杭綢浩初恨相知晚河役黃金時代黃屋憂講經說法角裡靜波機筵眷慕巨狡客廬珂馬叩齒良鍼鸾手校尉目睛錢靫兒牆皮前七子清補屈戍沙鍋淺兒舍匿身事疏緩書信壇社蹄閒三尋汪汪文成文天祥五花度牒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