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insatiable greed;be insatiably avaricious] 不知足
对财物权益孜孜以求,没有满足的时候。《四游记·三至岳阳飞度》:“ 洞宾 嘆曰:‘人心贪得无厌,一至於此!’”《红楼梦》第一○七回:“ 凤姐 本是贪得无厌的人,如今被抄净尽,自然愁苦。”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九:“为什么父亲那末喜欢买土地,那末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是汉语中常用的四字成语,指对物质、权力或利益的追求永无止境,形容极度贪婪且不知满足的心理状态。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已有“贪婪无餍”的表述,后演变为固定搭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贪心大,老不满足”,强调其贬义色彩和道德批判性。
从字义分解来看,“贪”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欲物也”,本义指对财物的强烈欲望;“得”表示获取、占有;“无厌”出自《诗经·大雅》的“厌厌夜饮”,原指饱足,此处双重否定构成“永不满足”的递进含义。语言学研究者符淮青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指出,该成语通过“动作(贪)—结果(得)—程度(无厌)”的三层结构,强化了贪欲的持续性特征。
在近义词辨析方面,《汉语大词典》列举“得陇望蜀”“欲壑难填”等词均含相似语义,但“贪得无厌”更侧重主观恶性,如《红楼梦》第一百〇七回描写贾赦“贪得无厌的遭际”即体现其主动索取的特质。反义词“知足常乐”则源自《道德经》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形成鲜明的价值观对比。现代语言学者王宁在《训诂学原理》中强调,该成语的构词法体现了汉语双音化过程中四字格成语的凝练特性。
“贪得无厌”是一个汉语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种事物(如权力、财富、利益等)的欲望极度强烈,永远无法满足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对人性弱点的观察,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与“节制”,而“贪得无厌”正与之对立。类似思想也见于道家(如“少私寡欲”)和佛家(如“贪嗔痴”三毒)。
如果需要进一步举例或了解相关典故,可以补充提问。
暗送秋波百分白首不渝巴黎公社搬家边才徧循标碣播艺裁兵长桑迟怠粗十番大茶壶大挠盗风钉密盯住厄井耳红面赤凤叹虎视赋笔感印规略轨伍潢海胡越之祸将无矫翰杰笔济克泾水境阈锦臆进俎酒浸头客军跨虎量知溓溓流夷木下三郎木柱农忙攀累青玑青云心山水呻恫释教诗垒始终如一寿文爽曙潼函玩忽斡弃霞开象黄躧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