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祭天神之處。《史記·孝武本紀》:“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 唐 楊炯 《酅國公墓志銘》:“郊上玄,定泰畤,金繩玉匣,日觀登封;左箇西偏,明堂布政。” 明 唐順之 《冬至南郊》詩:“明王敦大報,泰畤禮神君。”
泰畤是古代中國帝王祭祀天神的重要場所,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泰畤(tài zhì)指古代天子專門用于祭祀天神的祭壇或場所。這一名稱源于《史記·孝武本紀》,漢武帝曾因“神靈之休,祐福兆祥”而建立泰畤壇,以彰顯天意。
曆史與文獻記載
文化内涵
泰畤不僅是祭祀空間,還承載着“君權神授”的政治意義,通過儀式強化帝王統治的合法性。例如宋代洪適的詩句“泰畤缛儀多”,即描繪了祭天儀式的繁複與莊重。
相關術語
泰畤作為古代祭祀體系的核心部分,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多見于史書與文學作品中,用以代指帝王與天溝通的神聖儀式。
《泰畤》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表示“廣大的領土”或“遼闊的境地”。它常用來形容國家或地域地廣人稀、地域遼闊的特點。
《泰畤》的部首是“氵”(水部首)和“田”(田部首),它們分别位于字的左右兩側。
按照傳統的筆畫計算方式,這個詞一共有15個筆畫。
《泰畤》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書》中,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經典之一。在古代,它常用來表示國土面積遼闊、富饒和安甯的美好意境。
在繁體字中,泰畤的寫法為「泰畿」。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所以《泰畤》的古時寫法略有變化。在古代漢字中,泰字的上方有一個“宀”字頭,畤字的上方有一個“⻊”字頭。這些字頭是用來表示字的意義的。
1. 這個國家的土地非常泰畤,適合農業發展。
2. 鄉村的風景如畫,這裡真是一片泰畤。
1. 泰國:指東南亞一個風景優美的國家。
2. 畤地:指廣大的土地、遼闊的區域。
近義詞:廣大、遼闊、寬廣。
反義詞:狹小、狹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