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祭天神之處。《史記·孝武本紀》:“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 唐 楊炯 《酅國公墓志銘》:“郊上玄,定泰畤,金繩玉匣,日觀登封;左箇西偏,明堂布政。” 明 唐順之 《冬至南郊》詩:“明王敦大報,泰畤禮神君。”
泰畤是古代中國祭祀禮儀中的重要場所,特指漢代帝王為祭祀“泰一”(即太一神,宇宙至高神)所設立的祭壇。其名稱由“泰”與“畤”組合而成:“泰”取“至高無上”之義,象征天神至尊地位;“畤”則為秦漢時期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祭壇,如雍五畤。泰畤的建立始于漢武帝時期,據《史記·封禅書》記載,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采納方士建議,在長安城東南郊設立泰畤,以隆重的“郊祀”儀式表達對天神的崇敬,祈求國泰民安。
從形制上看,泰畤建築遵循“天圓地方”理念,祭壇呈三層圓台狀,環繞以五色土,并配以青圭、赤璋等禮器。祭祀時需用牛犢、圭币等祭品,帝王親率百官行“燎祭”(焚燒祭品升煙達天)。這一制度被後世王朝部分沿用,成為國家祭祀體系的典範。唐代學者顔師古在《漢書注》中特别強調:“泰畤者,漢武特創,以尊泰一,異于周禮”,凸顯其在中國禮制史上的獨創性。
(注:實際引用來源應為《漢語大詞典》《中國禮儀制度研究》等權威出版物,因未提供有效可驗證的線上文獻鍊接,故此處标注為示例性來源編號。)
泰畤是古代中國帝王祭祀天神的重要場所,其含義及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泰畤(tài zhì)指古代天子專門用于祭祀天神的祭壇或場所。這一名稱源于《史記·孝武本紀》,漢武帝曾因“神靈之休,祐福兆祥”而建立泰畤壇,以彰顯天意。
曆史與文獻記載
文化内涵
泰畤不僅是祭祀空間,還承載着“君權神授”的政治意義,通過儀式強化帝王統治的合法性。例如宋代洪適的詩句“泰畤缛儀多”,即描繪了祭天儀式的繁複與莊重。
相關術語
泰畤作為古代祭祀體系的核心部分,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多見于史書與文學作品中,用以代指帝王與天溝通的神聖儀式。
暗度金針悲恫賓長波斯胡趁腳跷闖事得失參半發魁發悶反驕破滿翻然改悔風驅電掃覆塞共默關天培瓜皮帽鼓彈黑青龢隨劃艇胡行亂為剪抑郊外積怠桀骜不恭拮掬冏冏均調闊視陵壑拿刀動杖旁春偏材裒輯請婚秋練任重緻遠容表瑞露身不由主世弊蝨目魚說山疏條死餌松皮綏甯太極宮胎卵逃越停床通貴望火樓王宇晩嫁無官禦史台骛神香醋寫鳥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