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官禦史台的意思、無官禦史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官禦史台的解釋

古謂太學生無職而敢言,稱“無官禦史臺”。《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本朝雜記上》引 宋 呂榮義 《上庠錄》:“世稱太學聚天下士,既知道理,又無持祿固寵之累,故其品藻人物,皆合公議,於是以太學為‘無官禦史臺’。”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二:“太學古詩雲:‘有髮頭陀寺,無官禦史臺。’言其清苦而鯁亮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官禦史台"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文化的特定稱謂,其核心含義是指雖無正式官職,卻敢于直言進谏、履行監察職責的人或群體。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1. 宋代士大夫的自我定位

    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常以"無官禦史台"自居,強調其以道義監督朝政的社會責任,即使未任實職,仍可通過言論(如奏議、詩文)批評時政。例如蘇轼、司馬光等文人,在野時仍積極議政。

  2. 台谏制度的延伸

    宋代台谏(禦史台+谏院)權力擴大,形成"士大夫政治"氛圍。在野文人效仿台谏職能,形成輿論監督力量,被時人稱為"無官禦史台"(見《宋史·職官志》)。

  3. 儒家精神的體現

    源于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強調知識分子(士人)超越官職限制,以道統制約政統的使命感(參考《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定義:"指未任官職而敢于直言之士。"

    例句引宋人筆記:"在野清流,以議政為志,時謂無官禦史台。"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

    釋義:"喻指無官職卻行監察之責者,多見于宋明士人群體。"


四、經典文獻例證

  1. 宋代史料

    《宋會要輯稿·職官》載,北宋士大夫奏議中自稱:"臣雖無官,然在禦史台之列",體現自我監察意識。

  2. 明清筆記佐證

    清人顧炎武《日知錄》卷九:"宋世士大夫……退居林下,猶以無官禦史台自命,風議朝政。"


五、現代引申義

今可用于形容非體制内的社會監督力量,如獨立學者、媒體人等通過輿論行使監督職能的角色,強調其"以言代察"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2.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日知錄集釋》(清·顧炎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賈玉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網絡擴展解釋

“無官禦史台”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讀音與基本含義
發音為wú guān yù shǐ tái,字面意思是“沒有官職的禦史台”。其核心含義指代沒有正式官職卻敢于直言進谏的人,尤指古代太學生群體。他們雖無實際權力,但憑借學識和道德責任感,發揮類似禦史台的監察作用。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1. 起源: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例如《鶴林玉露》記載:“太學古詩雲:‘有發頭陀寺,無官禦史台’”,形容太學生清苦的生活(如頭陀寺僧人)與剛直的谏言精神(如禦史台官員)。
  2. 社會角色:宋代太學生作為知識精英,常對國家大事發表見解,甚至批評官員政策,形成“清議”力量。這種風氣在乾道、淳熙年間尤為顯著。

三、深層意義

四、使用場景
現多用于比喻無職無權卻敢于仗義執言的人或群體,例如現代社會中獨立媒體、公共知識分子等角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監察制度或太學教育,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騃子暗藏殺機壩地鸊鶙不藏不掖槽口赤誅箠令刍論簟茀調門遞事地主動辄得咎氛沴鶴瘗銘宏闊洪泉闳言高論讙傳慌錯篁山瓠瓜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監倉奬題健決箕畢寂漠勁士濟世愛民考卷魁崛枯蔓困阨略寝梁桷斂袖廪增昧薆靡風末官母慈子孝睦族内食泥墩墩逆讦盤駁千生萬劫千室善罷甘休生米煮成熟飯失官帨缡陶令菊通悉溫衾扇枕無際可尋饷獻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