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衡協調;均勻和諧。《莊子·天道》:“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成玄英 疏:“均平調順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麯并酒等》:“每酘,即以酒杷遍攪令均調,然後蓋甕。” 宋 蘇轼 《上張安道養生決論》:“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惟出入均調。”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律和聲’,言音之貴均調也。”
“均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分别涉及音樂音律和文學聲韻:
釋義:
“均調”特指中國古代音樂理論中,以“黃鐘”為基準音,按照特定數理規則(如三分損益法)依次生成的十二律呂系統。該體系通過精确計算各律管長度或弦長比例,實現音階的和諧與音高的标準化,是傳統樂律學的核心概念。
文獻依據:
釋義:
在詩文創作中,“均調”要求平仄、節奏、用韻的搭配符合聲律規則,避免拗口或突兀,達到誦讀時的流暢和諧。南朝文論家沈約提出的“四聲八病”說,本質即追求聲韻的“均調”。
文獻依據:
領域 | 核心含義 | 關鍵特征 | 典型文獻 |
---|---|---|---|
音樂音律 | 十二律呂的标準化調律體系 | 數理計算、黃鐘基準、三分損益法 | 《禮記》《夢溪筆談》 |
文學聲韻 | 詩文平仄、節奏、用韻的和諧搭配 | 避免聲病、誦讀流暢、四聲協調 | 《文心雕龍》《切韻序》 |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引用采用典籍名稱及篇目。現代工具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條目。
“均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ūn diào,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均衡調整使各方面達到和諧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均調”由“均”(平均、調節)和“調”(調整、協調)組成,強調通過平衡手段使不同事物或因素達到均勻、和諧的狀态。例如治理國家時需“均調天下”以維持社會秩序,或釀酒時通過攪拌使原料均勻分布。
“均調”不僅用于描述物理層面的均勻(如聲音、材料的調配),也延伸至抽象領域,如資源分配、人際關系或生态平衡,強調通過調節矛盾實現整體協調。
“均調”是一個融合實踐與哲理的詞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和諧”與“平衡”的追求。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可參考《莊子》或《齊民要術》等古籍。
闆楯蠻變動不居不如志財政補貼策反長慮後顧陳谷子爛芝蔴遲慢馳駛春蔥單阏大印惡衣伐性刀佛多耕殖栝樓關馬鄭白櫃上耗頓黃巢荒怠回擊假話江歌谏郎劫火羁絡矜煉畸胎九纮枯井藍袍累趼涼光裡椁林溆六畜不安羅漢果莫敖磨砥刻厲女校書捧腹大笑籤記遷沙七打八青蛉清西陵绮襦纨褲欺诒驅愁人功人情洶洶弱孤灑除散赈掃棄殺雞焉用牛刀收拙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