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no nerves;as cool as a cucumber;keep one's countenance] 形容在使人十分為難的或煩亂的情況下表現得沉着冷靜和鎮定
表現出自制或泰然自若,這是他(或她)一貫注意舉止從容态度大方的結果
不以為意,神情如常。形容臨事從容鎮定。《金史·顔盞門都傳》:“ 門都 性忠厚謹慤,安置營壁,尤能慎密。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 《宗教與自由平等博愛》:“在這變異時境中能泰然自若而有幾分應付變異的成功者,便對于一般人民成為有不平等關系的優者強者,而得一般劣者弱者的敬仰。” 魏巍 《東方》第二部第九章:“他内心裡警惕,但臉上卻顯出泰然自若的神情。”
“泰然自若”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在緊急或意外情況下保持鎮靜、從容不迫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成語最早出自元代編修的《金史·顔盞門都傳》:“有敵忽來,雖矢石至前,泰然自若。”記載了顔盞門都臨危不懼的事迹。
“泰然自若”不僅強調外在的鎮定,更體現内在心理的穩定,常用于褒揚臨危不亂的态度。其曆史典故和廣泛適用性使其成為漢語中描述心理素質的經典詞彙。
泰然自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在面對困境或壓力時能保持鎮定自若的心态。它由四個字組成,分别是泰、然、自、若。
泰的部首是水,泰字共有10個筆畫;然的部首是火,然字共有12個筆畫;自的部首是自己的頭,自字共有6個筆畫;若的部首是艸(草的意思),若字共有8個筆畫。
泰然自若最早出現在文獻中是在明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成語的意義源自于《尚書·大禹谟》:“如童子之躁,謂之不泰;如有所長,謂之有為;如誨誨之言,謂之不從。”這句話講的是大禹治水時的心态。後來,泰然自若逐漸形成,成為形容心态穩定的詞語。
泰然自若的繁體字為泰然自若。
在古代,泰然自若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和現代寫法相同。
他在遇到問題時總是泰然自若,沒有絲毫慌亂的樣子。
泰然自若沒有明确的組詞形式,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泰然處之、自若自持等。
泰然自若的近義詞包括沉着冷靜、鎮定自若、淡定從容等。
泰然自若的反義詞包括驚慌失措、慌亂不安、狼狽不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