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事邊幅的意思、不事邊幅的詳細解釋
不事邊幅的解釋
不修邊幅。《北史·王罴傳》:“ 羆 性儉率,不事邊幅。” 明 徐愛 《<傳習錄>序》:“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
詞語分解
- 不事的解釋 .不侍奉,不服事。《易·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指不任以官職。《晉書·劉寔傳》:“臣以為古之養老,以不事為優,不以吏之為重。”《資治通鑒·晉懷帝永嘉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不事,謂不使
- 邊幅的解釋 布帛的邊緣,比喻人的儀表、衣着不修邊幅詳細解釋亦作“邉幅”。.邊緣。 元 楊載 《殘畫》詩:“斷裂無邊幅,華堂棄置餘。”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祝京兆書兩京賦》:“本是兩卷,不知何時改作五巨冊
網絡擴展解釋
“不事邊幅”是一個成語,指不注重衣着、儀容的修飾,或形容人性格率真、不拘小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bù shì biān fú
- 注音:ㄅㄨˋ ㄕˋ ㄅㄧㄢ ㄈㄨˊ
- 近義詞:不修邊幅、不拘小節
- 反義詞:衣冠楚楚、修飾邊幅
出處與用法
- 來源:最早見于《北史·王罴傳》,原文為“罴性儉率,不事邊幅”,描述王罴性格節儉直率,不注重外表修飾。
- 例句:明代徐愛在《<傳習錄>序》中提到“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形容王陽明雖才華出衆,但性格隨和、不拘小節。
深層含義
- 中性色彩:既可表示對儀容的隨意态度(略帶貶義),也可體現人物率真灑脫的性格(褒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 文化背景:古代文人常以此形容隱士或學者超然物外的風骨,如《南史·任昉傳》中“在郡不事邊幅,牽然曳杖,徒行邑郭”。
使用場景
- 描述人物性格時,如:“他雖才華橫溢,卻不事邊幅,常穿舊衣授課。”
- 提醒注意形象時,如委婉表達:“職場中適當修飾儀容,避免過于不事邊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北史》《南史》等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事邊幅這個詞是指一個人不拘小節,不受約束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不、事、邊、幅,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是由“辶”和“幅”兩個部首組成的。在繁體字中,不事邊幅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不過本詞的基本結構并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不事邊幅,做事總是隨心所欲。
2. 她不拘小節,不事邊幅地追求幸福。
3. 這個人總是很守規矩,不會不事邊幅。
組詞:不事、邊幅、事邊、幅。
近義詞:不拘小節、不受約束、隨心所欲。
反義詞:守規矩、遵循約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