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戢的意思、不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戢的解釋

(1).不檢束;放縱。《詩·小雅·桑扈》:“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鄭玄 箋:“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斂以先王之法,不自難以亡國之戒,則其受福祿亦不多也。”《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三年》:“諫官 包拯 、 吳奎 、 陳旭 ,言工部尚書、平章事 宋庠 ,不戢子弟,在政府無所建明; 庠 亦請去。”

(2).書信用語。不盡之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戢”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否定副詞“不”與動詞“戢”構成。《說文解字》釋“戢”為“藏兵也”,本義指收斂兵器,後引申為控制、約束之意。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存在兩重核心語義:

一、行為層面的放縱失度 《詩經·小雅·桑扈》載“不戢不難,受福不那”,漢代鄭玄箋注“戢,聚也。不戢,謂見侵犯不止”,形容行為不加收斂。唐代孔穎達疏解《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不戢将自焚”時,強調“如不收斂,必招禍患”的警示義,體現古人對于克制品行的倫理要求。

二、軍事維度的持續狀态 《左傳·隱公四年》記載“夫兵猶火也,不戢将自焚”,此處“不戢”特指戰事未能平息。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分析《詩經》用例時,指出其暗含“武備不弛”的軍政管理思想。

現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該詞列為書面語詞彙,标注其雙重語義項:①指放縱不加約束,②指戰事未能止息。在語言實踐中,該詞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及文學創作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曾引《詩經》用例解析古代禮制思想。

(文獻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不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ù jí,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不檢束;放縱
    指行為缺乏約束,放任自流。例如《詩經·小雅·桑扈》中提到:“不戢不難,受福不那”,鄭玄注解為“不自斂以先王之法”,強調放縱行為可能導緻福祿減少。這一釋義常見于古典文獻,多用于批評或勸誡語境。

  2. 書信用語,表示“不盡之意”
    古代書信中用于結尾或過渡,類似“言不盡意”,表達内容未盡或情感未完全傳達的委婉說法。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詩經》相關篇章及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奧深阿散蒂人拜台薄民采獵蒼垠剗奪長須主簿澄徹饬散貙獌雌劍單立人二八年華反衣飛龍乘雲豐裁風雨飄搖粉頸佛生日附火桂露估價酣笑喝水黃裳禍罰兼容并蓄經邦論道輯瑞九背向絕學靈辰領兌靈居陸産落産馬首是瞻腼瞢磨嘴黏液刨煙鋪萍合噗碌碌青虛慶削秦诏版熱源傷勢少年老成式規順之者興,逆之者亡說場堂頭天施碗裡拿蒸餅狎道閑甯銷價希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