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魏的意思、邴魏的詳細解釋
邴魏的解釋
漢 相 邴吉 和 魏相 的并稱。 邴 魏 相善,且皆有令譽于當時。《漢書·魏相丙吉傳贊》:“近觀 漢 相, 高祖 開基, 蕭 曹 為冠; 孝宣 中興, 丙 魏 有聲。” 宋 曾鞏 《賀韓相公啟》:“方且誼形王室,盡 邴 魏 之謀謨;澤潤生民,本 蕭 曹 之清靜。”
詞語分解
- 邴的解釋 邴 ǐ 古地名,在中國今山東省費縣。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魏的解釋 魏 è 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阙(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國曆
專業解析
"邴魏"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籍的特定稱謂,并非現代漢語中的通用詞彙。它特指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兩位著名人物:邴原和魏霸。後世常将兩人并稱"邴魏",用以代指品德高尚、清廉正直、才能出衆的官員典範。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 詞源與出處
"邴魏"一詞最早見于《晉書·卷三十三·石苞傳》。其中記載西晉開國功臣石苞在上書推薦人才時,稱贊許允等人"當以邴魏為模",意指他們應當效仿邴原和魏霸的榜樣。這表明在晉代,"邴魏"已成為清官能吏的代名詞被廣泛認知和使用。其核心内涵源于對這兩位曆史人物具體事迹的概括與升華。
二、 所指人物及其特質
- 邴原 (約公元2世紀):字根矩,北海朱虛人。東漢末年名士、教育家。以志向高潔、學問精深、清廉自守著稱。他避亂遼東時,聚徒講學,門徒數百,影響深遠。後歸曹操,曆任司空掾、丞相征事等職。史載他"秉德純懿,志行忠方",性情剛直,不慕榮利,曹操評價他"名高德大,清規邈世"。其品行代表了儒家對士人道德操守的最高要求。
- 魏霸 (生卒年不詳):字喬卿,濟陰句陽人。東漢和帝、安帝時期官員。曆任钜鹿太守、将作大匠、光祿勳、太常等職。以寬厚仁恕、為政清廉、孝悌笃行聞名。史書記載他處理政務"務在寬恕",體恤下屬,生活簡樸,"妻息菜食"。其治理風格體現了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
三、 引申含義與文化象征
将邴原與魏霸并稱"邴魏",其意義超越了具體個人,而凝結為一種理想官員的人格典範和精神象征。它主要包含以下核心特質:
- 清廉正直 (Qīnglián Zhèngzhí):不貪財貨,不徇私情,持身以正。
- 德才兼備 (Décái Jiānbèi):既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又有處理政務的卓越才能。
- 孝悌仁恕 (Xiàotì Rénshù):在家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為官寬厚仁愛,體恤百姓。
- 淡泊名利 (Dànbó Mínglì):不追求個人榮華富貴,以天下為己任。
因此,"邴魏"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應聚焦于其曆史人物指代性和由此衍生的象征意義:指代東漢名臣邴原與魏霸,并作為清廉正直、德才兼備的官員楷模的代稱,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理想吏治人格的期許。
主要參考來源:
-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石苞傳》 (記載"邴魏"并稱的原始出處)
- 《三國志·魏書·邴原傳》裴松之注引《邴原别傳》 (詳述邴原生平事迹)
- 《後漢書·卷五十六·張王種陳列傳》附《魏霸傳》 (記載魏霸生平事迹)
網絡擴展解釋
“邴魏”是漢語中一個曆史人物并稱的專有名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解釋
邴魏(拼音:bǐng wèi,注音:ㄅㄧㄥˇ ㄨㄟˋ)指漢代兩位賢相邴吉和魏相的合稱。兩人因政績卓著、品行高潔且私交甚笃,常被後世并提,作為賢臣典範。
二、曆史背景
- 邴吉:西漢宣帝時期丞相,以寬厚仁德著稱,曾于“巫蠱之禍”中保護幼年漢宣帝,後輔佐宣帝開創“孝宣中興”。
- 魏相:同為漢宣帝丞相,以剛正嚴明聞名,主張整頓吏治、抑制豪強,與邴吉共同推動漢朝中興。
三、文獻引用
- 《漢書·魏相丙吉傳贊》記載:“孝宣中興,丙魏有聲”,其中“丙魏”即邴吉(因古書“邴”亦作“丙”)與魏相。
- 宋代曾鞏《賀韓相公啟》中亦以“邴魏”比喻賢相輔國的功績。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曹魏”(三國時期政權)、“北魏”(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政權)等曆史概念區分。邴魏特指漢代人物,與朝代名稱無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邴吉、魏相的具體事迹或漢代政治制度,可參考《漢書》相關章節或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帶裙赑怒碧絨絨差馳成竹在胸池座氮肥東洛東學獨峰牛反迕風雲突變根枑瑰麗過而能改寒薄黃離減衰結緑解暍經卷敬上接下課演口錢類禋連仍緑林山論考論纂魯語毛孩渺無音訊米酒旁録仟眠啓露勤黾起身器韻勸創壬夫辱國瑞芽灑如沙濾池申請沈香浦始馬恃頑十戰十勝壽陽妝水丘調徵無地自容侮劇五水湘弦瀉辯謝郭席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