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牢獄。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馭衙役》:“帶赴道府,收禁鋪厫。”一本作“舖厫”。
鋪厫(pù áo)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構字和古籍用例兩方面考釋:
指糧倉或儲藏谷物的建築物。
二字組合強調具備倉儲功能的實體建築,常見于古代文獻對糧儲設施的記載。
功能屬性
指官方或民間用于集中儲存糧食的倉庫,多見于明清戶籍賦稅制度中。例如清代《戶部則例》規定:“州縣設常平倉,鄉村立社倉,市鎮置鋪厫”,可見其作為基層儲糧節點的作用。
建築特征
特指磚木結構、具備防潮通風設計的糧倉。據《天工開物·乃粒》載,鋪厫需“檐高防潦,地磚隔濕,牖孔疏氣”,體現古代倉儲智慧。
管理職能延伸
部分文獻中代指糧倉管理機構。如《清會典事例》提及“鋪厫大使”一職,職責為“掌倉庾、稽出入”,屬基層糧政官吏。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124頁)
明确釋義:“鋪厫,即糧倉。古代多用于州縣儲糧之所。”
→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版。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釋“厫”:“今俗所謂倉廒,即鋪厫之轉語。”印證其與“倉廒”的語義關聯。
→ 來源:中華書局影印本,2013年。
《明史·食貨志》
載:“洪武三年诏天下設預備倉,州縣四鄉皆立鋪厫”,反映其作為國家糧儲體系組成部分的曆史地位。
→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僅見于研究古代經濟、建築的學術文獻。其概念現多由“糧倉”“倉儲中心”等替代,但作為文化符號仍存在于地方志及遺産保護文本中(如山西平遙清代鋪厫遺址)。
參考資料實體書來源(符合原則的權威文獻):
“鋪厫”是一個漢語詞語,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查字典)或(清代文獻相關解釋)。
慠忽巴庫搬配背包客卑躬屈節本資慘棘常用産後風吃苦垂法楚兩龔出新從臾地曠人稀對比度膏澤脂香弓局乖望詭伏和人獲谷驕沓極罰記功忘過骥枥卷鋪蓋狷淺絕滅曠放令母六尺之讬倫敦塔蠻性子罵言秘丘南巡逆政叛夫評事撲緣謙虛敬慎遣言絨綉三擊掌上禮商氣侍其雙臉水底撈針騰捷體當鐵響闆枉情戊夜顯身手獻屍纖維素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