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的賦稅。 唐 韋應物 《答崔都水》詩:“甿稅況重疊,公門極熬煎。”
“甿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甿稅”即農民的賦稅,特指古代政府對農業人口征收的稅賦。例如唐代韋應物的詩句“甿稅況重疊,公門極熬煎”,描述了農民賦稅繁重的社會現象。
“甿稅”反映了古代社會以農為本的經濟結構,以及農民在賦稅制度下的負擔。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稅收體系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甿稅(lǐng shuì)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進行解釋。
甿的拆分部首是疆,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5。稅的拆分部首是示,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9。
甿源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意為“屏蔽”。在古代,它指的是制作屏風的竹子。後來,這個詞逐漸演化成指屏風的器具或者代指屏蔽物。而稅指的是政府從個人或者企業收取的財産或者收入的一定比例的款項。
甿在繁體中是“甍”,稅在繁體中保持不變。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甿的字形是一個象形字,由兩個上下相連的短竹枝組成。稅的字形則是由示字部分和減號部分組合而成。示字部分表示“礻”,而減號則表示對財産的減少。
1. 政府征收的甿稅首先用于改善基礎設施。
2. 他們對于甿稅的征收方式進行了修改,以減輕民衆的負擔。
甿宅(lǐng zhái):指以甿作為圍牆的住宅。
甿舍(lǐng shè):指以甿所做的房屋。
稅收(shuì shōu):指政府從個人或者企業征收的款項。
賦稅(fù shuì):跟甿稅一樣,指政府從個人或者企業征收的款項。
免稅(miǎn shuì):指個人或者企業不需要繳納稅款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