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恃險阻。 漢 張衡 《東京賦》:“ 秦 負阻於二 關 ,卒開 項 而受 沛 。” 南朝 梁 陸倕 《石阙銘》:“ 夏首 憑固, 庸岷 負阻。” 明 羅日褧 《鹹賓錄·南夷志一·安南》:“ 桓 ( 黎桓 )志愈驕,負阻山河,屢為寇害,漸失藩臣之禮矣。”
“負阻”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領域進行解釋:
指憑借險要地勢進行防禦或對抗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其核心含義為「依恃險阻」。
指某些電子元件在特定條件下呈現的電壓與電流反向變化特性,表現為等效負電阻效應。
維度 | 古漢語含義 | 電子學含義 |
---|---|---|
領域 | 軍事地理 | 電子工程 |
本質 | 戰略防禦行為 | 非線性電路特性 |
典型文獻 | 《東京賦》《三國志》 | 《電子電路基礎》等學術文獻 |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方向,如需擴展查閱,可參考漢典(古義)或知網學術文獻(電子學)。
負阻是指一種電學現象,它對傳輸的電信號産生一種相反的阻力。具體來說,負阻能夠使電流與電壓之間的相位差增加,從而反向影響電路的整體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負阻這個詞的部首是貝部,總共有4個筆畫。
來源“負阻”這個詞最早來源于電子學領域,用來描述一種特定的電器元件或電路對電流的阻礙情況。它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電子工程師約翰·巴丹出版的論文中首次提出,并且引起了廣泛的研究和讨論。
繁體繁體字:“負阻”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時的寫法為“訃阻”。同時,漢字的書寫形式也有所變化,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并未改變。
例句1. 這種電子元件具有負阻特性,可以改變電路的相位。
2. 研究人員利用負阻設備實現了高效能的能量傳輸。
組詞組詞:“正阻”、“負阻電路”、“負阻器”。
近義詞近義詞:“負電阻”、“逆阻”。
反義詞反義詞:“正阻”、“阻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