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疊鼓”。 1.小擊鼓;急擊鼓。《文選·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 李善 注:“小擊鼓謂之疊。” 唐 岑參 《獻封大夫破播仙凱歌六章》之三:“鳴笳疊鼓擁回軍,破國平蕃昔未聞。” 宋 範成大 《晚潮》詩:“東風吹雨晚潮生,疊鼓催船鏡裡行。”
(2).指擊鼓聲。 宋 蘇轼 《遊博羅香積寺》詩:“霏霏落雪看收麪,隱隱疊鼓聞舂糠。”《宋史·樂志十六》:“疊鼓鳴鼉,更問夜如何?”
曡鼓:重疊的鼓聲。 唐 溫庭筠 《台城曉朝曲》:“朱網龕鬖丞相車,曉隨曡鼓朝天去。” 宋 歐陽修 《送祝熙載之東陽主簿》詩:“曡鼓山間響,高帆鳥外飛。”
“疊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動作和聲音兩個層面理解:
動作層面
指輕快或連續擊鼓的動作,常見于古代軍事、儀式或音樂場景。如《文選·謝朓<鼓吹曲>》中“疊鼓送華輈”的用法,李善注“小擊鼓謂之疊”。這種擊鼓方式節奏緊湊,常用于烘托氣氛或傳遞信號。
聲音層面
表示連續不斷的鼓聲,形容聲音的連綿與氣勢。例如蘇轼《遊博羅香積寺》中“隱隱疊鼓聞舂糠”,以鼓聲比喻勞作聲響的節奏感。
提示:如需具體詩文出處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文選》《全唐詩》等典籍,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詢。
疊鼓是一個漢字詞彙,其意思是将鼓疊放在一起。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鼓”,右邊的部首是“厄”。它的筆畫數目是11畫。
疊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樂器。在古代中國,鼓是一種重要的樂器,具有傳統的意義和文化價值。疊鼓這個詞的繁體形式是「疊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疊鼓這個漢字的形狀可能會有所不同。但總體來說,它的基本結構與現代寫法相似。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比現代簡化字更加繁複。
以下是一個關于疊鼓的例句:
1. 他們在慶祝活動中擺放了一排疊鼓。
2. 樂隊敲擊着疊鼓的聲音充滿了整個演出場地。
關于疊鼓的組詞,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創造,如疊鼓演奏、疊鼓隊等。
近義詞:堆鼓、疊加的鼓
反義詞:獨鼓、散放的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