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oetal hair]∶嬰兒沒剃過的頭發
(2) [lanugo]∶胎毛
初生嬰兒未剃過的頭發。 唐 白居易 《阿崔》詩:“膩剃新胎髮,香繃小繡襦。” 宋 陸遊 《旅舍偶題》詩:“童顔幾歲已辭鏡,胎髮今朝還入梳。”《水浒傳》第四七回:“你這厮口邊奶腥未退,頭上胎髮猶存。”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她用手輕輕地撫摸着嬰兒的軟絲似的胎發。”胎發常用以制筆,曆代多有記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藝絕》:“ 南朝 有姥善作筆, 蕭子雲 常書用,筆心用胎髮。” 五代 齊己 《送胎發筆寄仁公》詩:“内惟胎髮外秋毫,緑玉新栽管束牢。” 清 梁同書 《筆史》:“ 蕭祭酒 筆用胎髮為柱。”
胎發是指新生兒出生時自帶的頭發,也稱胎毛。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生理特性
胎發是嬰兒出生時未剃過的頭發,其顔色、濃密程度受遺傳因素及孕期營養影響。所有新生兒出生時均有胎發,但存在個體差異,有的稀疏,有的濃密。
是否需要剃除
傳統觀念認為剃胎發可促進頭發再生,但現代醫學指出剃發與嬰兒發育無關,家長可根據氣候、衛生需求或文化習俗自行決定。例如,炎熱天氣剃發可減少捂熱疹風險。
健康指标
胎發生長狀況可反映胎兒在母體内的營養及健康狀況,檢測胎發還可輔助判斷微量元素缺乏或重金屬超标問題。
科學用途
胎發可用于DNA親子鑒定,其樣本具有生物信息價值。
傳統習俗
漢族舊俗中,男嬰出生24天、女嬰20天或滿月時舉行剃胎發儀式。儀式包含用紅雞蛋在嬰兒頭部滾動、胎發抛至屋頂等步驟,寓意祈福與吉祥。
現代紀念方式
許多家長将胎發制成毛筆、印章等紀念品,象征對新生兒成長的珍視。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醫學百科或文化民俗相關來源。
《胎發》是指胎兒在母體内長出的頭發。在人類胚胎發育的過程中,胎兒的各個器官逐漸形成,其中頭發的生長也是其中之一。
《胎發》的拆分部首為月,筆畫數為8。
《胎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文中,用來描述胎兒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細毛。
《胎發》的繁體字為「胎髮」。
在古時候,漢字「胎發」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更為簡化,寫作「胎髮」。
1. 婦女們常說,懷孕期間她們的胎發明顯增多。
2. 胎發發育正常,是胎兒健康成長的标志。
1. 胎毛:胎兒生長時形成的細小毛發。
2. 胚胎:生物學上指受精卵着床後開始至出生前的發育階段。
3. 發質:指頭發的質地和狀态,也可用于形容人的發型。
近義詞:細毛、毛發
反義詞:秃發、禿髮(指無頭發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