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y prestige] 軍隊的聲威
軍威大振
軍隊的威嚴或聲勢。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自大将軍出,未曾斬一裨将,今 建 棄軍,可斬以明軍威。” 唐 皇甫冉 《送客》詩:“旗鼓軍威重,關山客路賒。” 鄒魯 《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總章》:“就其所得之城鎮營壘,升立國旗,宣揚軍威。”
“軍威”是漢語中描述軍隊氣勢的專有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軍隊的威嚴與聲勢,具體表現為軍紀嚴明、士氣高昂、作戰能力卓越形成的震懾力。例如“軍威大振”即形容軍隊通過勝利或整頓後提升了整體聲威。
二、曆史沿革 • 漢代起源:最早見于荀悅《漢紀》中“斬以明軍威”,強調軍紀對樹立威嚴的作用; • 唐代延伸:皇甫冉詩句“旗鼓軍威重”說明軍威與軍事儀仗的關聯性; • 近代應用:鄒魯《中國同盟會》提到“宣揚軍威”,體現該詞在近現代軍事宣傳中的使用。
三、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軍容(側重軍隊外觀)、軍勢(側重作戰能力); • 反義詞:士氣低落、軍紀渙散(均指削弱軍威的狀态)。
四、現代内涵 既包含傳統意義上的紀律性與戰鬥力威懾,也涉及軍隊通過閱兵、演習等展示國家實力的象征意義。
注:權威釋義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工具書,古籍用例可查閱《漢紀》《全唐詩》等文獻。
《軍威》是一個表示軍隊的威力或威望的詞語,意思是軍隊所擁有的強大力量和威嚴形象。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冖」和「力」,其中「冖」表示覆蓋的意思,「力」則表示力量。根據筆畫順序,「軍威」共有12個筆畫。
《軍威》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吾聞其名若《軍威》。” 這個詞常用于描述軍隊所表現出的壓倒性的力量和氣勢。
在繁體字中,《軍威》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軍威」。
古代漢字寫法中,軍字的寫法可以追溯到金文時期,當時的字形由一個「言」字旁加上一個象征戈的部首構成。而威字的古代寫法則為象征高大的「巍」字加上聲旁「隹」,表示威嚴的形象。
以下是《軍威》的例句:
1. 軍隊展示出強大的《軍威》,令敵人望而生畏。
2. 國家需要一個有着可靠的《軍威》的軍隊來保衛國土。
與《軍威》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軍隊:指有組織、武裝和訓練完備的人員,負責保衛國家和進行戰争的機構。
2. 軍容:指軍隊的人員和裝備的數量和結構。
3. 威風:指人或事物表現出來的威嚴和風采。
與《軍威》相近的詞語有:
1. 榮耀:指因為英勇、傑出的行為而獲得的聲譽和光榮。
2. 威勢:指人或事物所體現出的強大力量和威嚴的氣勢。
3. 威嚴:指嚴肅莊重,令人肅然起敬的态度或氣質。
與《軍威》相反的詞語是:
1. 軟弱:指力量弱小,缺乏抵抗能力。
2. 衰弱:指力量逐漸減退,衰落。
3. 虛弱:指身體或力量上的衰退,缺乏活力和能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