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初历的意思、太初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初历的解释

汉 历法名。 汉武帝 太初 元年 邓平 、 落下閎 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推算出135个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从 汉武帝 太初 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 东汉 章帝 元和 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具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官方历法,由汉武帝下令制定,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取代了此前的《颛顼历》。其名称“太初”即取自汉武帝的年号,意指宇宙的初始状态,体现了古人探求天地运行规律、确立时间秩序的追求。该历法在中国天文历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主要内涵与特点包括:

  1. 回归年长度的测定:太初历首次采用了相对精确的回归年长度数据,测定一年为365又385/1539日(约365.2502日),这一数值虽比现代值(约365.2422日)略大,但较前代历法已有显著进步,更接近实际太阳运行周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准确的时令依据。其计算可表示为: $$ text{回归年长度} = 365 + frac{385}{1539} text{日} $$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这一数据由邓平、落下闳等天文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和计算得出。

  2. “朔望月”与“闰月”制度的完善:太初历明确了一个朔望月(月相盈亏周期)的长度为29又43/81日(约29.53086日),与现代值(约29.53059日)极为接近。同时,它确立了以“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原则,即把没有包含二十四节气中“中气”(如春分、秋分等)的月份定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变化更为协调,有效解决了阴阳历的调合问题。这一置闰方法被后世历法长期沿用。

  3.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纳入与系统化:太初历首次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地纳入历法体系,并确定了其在回归年中的位置(以“平气法”均匀分配)。节气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指导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其精确标定极大地提升了历法的实用价值,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节气系统自此成为中国传统历法的核心组成部分。

  4. “三统历”框架的建立:太初历的历算体系被后世称为“三统历”(指天统、地统、人统),它不仅包含日、月、年的计算,还涉及五星(金木水火土行星)运行周期的推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综合把握。其历元(计算起点)设在元封七年(即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被认为是一个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吉庆时刻。

历史意义:太初历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奠定了后世官方历法的基本框架,其采用的回归年和朔望月数据、置闰规则以及节气系统,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法编制(如《大明历》、《授时历》等)。它不仅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家祭祀,也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数学计算高度发展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科学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整且系统的历法,由汉武帝时期天文学家邓平、落下闳等人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取代了秦代沿用的颛顼历,并施行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共使用188年。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和意义:

一、基本定义与背景

太初历因颁布年号得名,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因将一日分为81分而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官方历法的体系,并明确以正月为岁首(取代秦代以十月为岁首的传统),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

二、历法参数与创新

  1. 天文数据

    • 一回归年:365.2502日(今测值约365.2422日);
    • 一朔望月:29.53086日(今测值约29.53059日)。
      其精度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水星会合周期误差仅0.01日。
  2. 闰月规则
    首次采用“无中气置闰法”,即若某月无中气(如雨水、春分等),则定为闰月,使月份与季节更匹配。

  3. 交食周期
    推算出135个月发生23次日月食的周期,为后世历法提供重要参考。

三、历史意义

四、其他说明

太初历原著已失传,但通过《史记》《汉书》等史籍可考其细节。其部分误差在东汉后被《四分历》等逐步修正,但核心思想仍深刻影响后世历法发展。

别人正在浏览...

哀时奥援阪泉师宝母鉢拏篡僞丹凤朝阳打油歌帝祚断头香对蔚多半娥眉月二胜环犯触发乔法师風信子复合物符甲富乐逛会孤辰寡宿鼓书姑胥蒿里会址货场检索狡童解饱劫钞寄豭稽据戟张袀睟康和康直考选空宗壸彝理睬灵浒排方派澨切摩凄急蛇灵剩馥生酒生效剩余産品身上试帖提掳通套亡脱偎陇儿问政小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