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姓名不見于史傳的人士。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鐘、鼎、甗、鬲、盤、匜、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迹,凡見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晦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進行辨析:
不顯于史傳的人士(主要見于李清照文獻) 根據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顯人晦士”的用法,這裡的“晦士”與“顯人”形成對比,指未被史書記載的普通士人。該詞強調人物在曆史記載中的缺失性,多用于金石學領域,指通過器物銘文等非官方史料留存事迹的人物。
隱士的引申含義(見于字典類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隱居山林的士人”,将“晦”理解為隱藏、隱匿之意。這種解釋屬于語義擴展,更接近“隱士”概念,但需注意與原始文獻用法的區别。
補充說明:
《晦士》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修養、學識或聰明才智深藏不露。
《晦士》這個詞的部首是日字旁,全拆分為晉(日字旁、上)和士(土字旁、一、口),共有9個筆畫。
《晦士》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中,形容一個人内在深沉,不輕易展露才華。該詞在繁體字中寫作「悔士」。
在古代,「晦士」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有時會将「晦」寫作「況」或「會」,而将「士」寫作「寺」或「子」。這種變體寫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
1. 他一直看起來很平凡,但他實際上是個晦士,才學出衆。
2. 這位老者雖年過古稀,卻仍是一位晦士,學識淵博。
1. 晦氣:指不順利、倒黴。
2. 晦暗:形容黑暗、昏暗。
3. 士人:指有文化修養的人。
1. 深沉:指内心深思熟慮、不輕易透露。
2. 隱士:指隱居僻靜地方的學者或有才華的人。
1. 露骨:指直接、明顯,不加掩飾。
2. 淺薄:指知識或才華不深厚、不牢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