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常格。 唐 韓愈 《賀赦表》:“未離貶竄之地,忽逢曠蕩之恩,踴躍欣歡,實倍常品。” 宋 王禹偁 《賀勝捷表》:“今則身居郎署,目覩神功,感涕忻懽,倍萬常品。”參見“ 常格 ”。
(2).平常的品類。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十:“花始變而趣時,态十有七八,異於常品。”《紅樓夢》第五回:“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來, 寳玉 覺得香清味美,逈非常品,因又問何名。”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辛亥遊錄》:“更上則朿木亦漸少,僅見卉草,皆常品,獲得二種。”
常品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分别適用于現代漢語與古漢語語境:
指尋常的品類或等級,強調事物的普通性、常見性而非特殊性。
例證:
“這些瓷器雖非古董,但工藝精良,遠超市場常品。”
此義項強調物品的常規屬性,區别于珍品、特制品等概念。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49頁“常”字條目引申義。
古代特指按制度固定劃分的物品種類或等級,多用于典章制度語境。
例證:
《金史·食貨志四》載:“茶分常品、貢品,常品售于市,貢品輸于官。”
此處“常品”指按規例流通的普通茶類,與貢品形成制度性區分。
來源依據:《康熙字典》“品”字釋義引《周禮·天官》注疏。
現代用法可擴展至商業、收藏領域:
參考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
張玉書, 等. 康熙字典(标點整理本)[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2.
“常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其釋義及用法可結合古籍和現代語境綜合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賀赦表》《寓簡》等文獻原文(來源:、2、7)。
安心定志白浪掀天陂寖别出機杼比要材器吃青大廷燈光鬥耗頓廢璠膏負石告殂更戍挂鬥古屍還姓鶴肩惶促悔寤将就校正桀士戒心進恩井幹樓金閨籍紀念品均守開迳科聘刻牙倥急匡肅坤馬蠟燭珠了然于心鱗辏麗正邁出貿費暖煦破堅摧剛遷倅七辭清道使秋發秋衣取水日施睿蕃沙杏肆既鲐文讬大纖軟禊川西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