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賀朔的意思、賀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賀朔的解釋

(1). 唐 宋 以元日、五月朔日、冬至行大朝會之禮,以元日、五月朔日之朝會稱賀朔。《新五代史·唐明宗紀》:“五月己巳,朝羣臣,賀朔。” 徐無黨 注:“五月賀朔,出於道家之説,自 唐 以來用之。” 明 朝則文武官員逢每月初一向皇帝行禮緻賀稱賀朔。《東周列國志》第二回:“次早, 幽王 果然出朝,羣臣賀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一章:“因為今天是十月朔日,他( 楊嗣昌 )先率領全體文武向北行四拜賀朔禮,然後才命文武官員就坐。”

(2).特指拜年。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勉承》:“今當新正元旦,當去府中賀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賀朔”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唐宋時期的朝會禮儀

  1. 官方典禮:唐宋時期,皇帝在元日(正月初一)、五月朔日(五月初一)及冬至舉行大朝會,其中元日和五月朔日的朝會被稱為“賀朔”。這一制度源自道家傳統,自唐代沿用,如《新五代史》記載唐明宗時期“五月己巳,朝羣臣,賀朔”。
  2. 明代擴展:明朝文武官員需在每月初一向皇帝行禮緻賀,也稱“賀朔”。

二、特指拜年

明代文獻中,“賀朔”也用于表示新年拜賀。例如明代戲曲《雙烈記》提到“新正元旦,當去府中賀朔”,即指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動。

補充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了《新五代史》、明代戲曲及權威詞典的記載,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相關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賀朔的意思:

《賀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祝賀新年的到來。賀,指祝賀、慶祝;朔,是指農曆每月的初一。因為農曆每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所以《賀朔》也就成為了祝賀新年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賀朔》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貝部和人部,其中貝部是左邊的部分,人部是右邊的部分。它的筆畫數為13畫。

來源:

《賀朔》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将農曆每月初一視為新的起點,表示新的一月開始,就像迎接新年一樣,所以就把祝賀新年的祝福稱為《賀朔》。

繁體:

《賀朔》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賀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賀朔》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賀矶」。這種寫法更加貼近字形的本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逐漸演變,最終變成了現在的寫法。

例句:

1. 在農曆正月初一的早上,人們互相拜年、走親訪友,相互說道:“《賀朔》快樂!”

2. 小明收到了一封賀卡,上面寫着:“祝你《賀朔》安康,事事如意!”

3. 在春節期間,人們沿街道祝福:“新年快樂,《賀朔》如意!”

組詞:

賀年、賀歲、賀禮、賀詞、賀酒等。

近義詞:

慶賀、祝賀、慶祝、拜年。

反義詞:

喪氣、失落、哀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