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食不甘味 ”。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但未獲粉身之所耳。”
“食不知味”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í bù zhī wè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因憂慮、焦慮或忙碌導緻吃東西時感覺不到味道,比喻内心不安或專注某事而無心享受生活。該詞與“食不甘味”同義。
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的《初授拾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此處表達了白居易受任官職後因責任感重而無心飲食的狀态。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不知味”不僅用于文學典故,也適用于現代生活場景,生動刻畫了人在特定心境下的狀态。
《食不知味》是一個成語,形容吃東西時沒有味道,既無法品嘗到食物的美味也無法感受到其中的滋味。它常指人在因為心情不好、精神壓力過大或者其他原因導緻食欲不振,吃東西時沒有胃口或者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
《食不知味》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食(shí):首部為食,共有9畫。
- 不(bù):首部為一,共有4畫。
- 知(zhī):首部為矢,共有8畫。
《食不知味》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左傳·宣公十四年》。在文字描述中,宣公出征後,在外部足不出戶,因為思念家鄉和憂慮戰争的情況下,發現食物變得沒有味道,就用了這個成語來形容。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引用和使用。
《食不知味》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食不知味」。
在古時候,「食不知味」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
以下是幾個使用《食不知味》的例句:
- 他最近工作壓力太大, 食不知味。
- 因為失戀,她整天食不知味。
- 那段時間他生病很嚴重,一直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這個成語沒有固定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