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不知味的意思、食不知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不知味的解釋

同“ 食不甘味 ”。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但未獲粉身之所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不知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字面釋義

•食:吃、進食。

•不知:感覺不到、無法察覺。

•味:食物的滋味。

字面含義指吃東西時嘗不出味道,形容心神不甯或極度憂慮的狀态。

二、引申義與用法

比喻因過度焦慮、悲傷或專注某事而喪失對日常生活的感知能力。常與"寝不安席"連用,強調身心俱疲的狀态。例如:

"他因親人病重而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三、典源與文獻依據

  1. 《禮記·喪服四制》(西漢·戴聖編訂)

    記載喪親者"寝苫枕塊,哭晝夜無時……食旨不甘",即哀痛時食美味不覺甘甜,為成語雛形。

  2. 《戰國策·齊策五》(西漢·劉向編)

    蘇秦描述憂患者:"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直接形成後世固定表達。

四、權威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形容心裡有事,吃東西都感覺不出滋味。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

進食而辨不出滋味,多因心緒不安所緻。

五、同義與關聯表達

•近義詞:寝食難安、味同嚼蠟、憂心如焚

•反義詞:大快朵頤、甘之如饴

•關聯成語:廢寝忘食(側重專注)、如坐針氈(側重不安)

六、現代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重大壓力(如考試、工作危機、情感創傷)導緻的生理性味覺遲鈍現象,心理學中稱為"情緒性味覺障礙"。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禮記·喪服四制》原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4. 《戰國策·齊策五》原文(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絡擴展解釋

“食不知味”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hí bù zhī wè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形容因憂慮、焦慮或忙碌導緻吃東西時感覺不到味道,比喻内心不安或專注某事而無心享受生活。該詞與“食不甘味”同義。

2.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唐代白居易的《初授拾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此處表達了白居易受任官職後因責任感重而無心飲食的狀态。

3.用法與語境

4.例句參考

5.近義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不知味”不僅用于文學典故,也適用于現代生活場景,生動刻畫了人在特定心境下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遨放霸陵醉尉貝葉偈變計标句巉崖晨光熹微俦輩船民垂缰出粜大脔鼎圖鞮譯象寄風流座共青團拱券貴識齁喽懷甎懽呼護失箋素饑憊節料錢赆儀罽袍公子蠲弛鋸子阬穽诳吓老寅台兩榜進士隴頭吟捋虎落拓不羁敲樸洽識清教勤人趨令佉路瑟咤桑業傷恸神超形越神蕩盛農嗜痂成癖數不勝數黍禾曙暮輝死法聳局松麈談訾天漿條數纨绮五雀六燕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