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貢篚的意思、貢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貢篚的解釋

(1).《書·禹貢》:“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孔穎達 疏:“篚是入貢之時盛在於篚。”後因用“貢篚”指進貢,貢獻。 晉 左思 《魏都賦》:“襁負賮贄,重譯貢篚。” 明 何景明 《送杭憲副兵備天津》詩:“百年貢篚通南極,萬裡旌旄屬上遊。”

(2).指貢物、貢品。《後漢書·孔融傳》:“案 表 跋扈,擅誅列侯,遏絶詔命,斷盜貢篚,招呼元惡,以自營衛。”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明道二年貢硯銘》:“蓋 宋 人本重龍尾硯,故歲取以充貢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貢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詞構成

    • 貢:指古代諸侯或臣民向君主進獻物品,屬于“進貢”行為。
    • 篚:原指竹編的盛物器具,後引申為用此類容器收納貢品。
      二者結合,指以篚盛裝貢品進獻,後逐漸演變為“進貢”或“貢品”的代稱。
  2. 雙重含義

    • 動詞:指進貢、貢獻的行為,如《後漢書·孔融傳》中“斷盜貢篚”即指阻斷進貢流程。
    • 名詞:指代貢品本身,如清代葉廷琯《吹網錄》提及“歲取以充貢篚”,即用貢篚指代硯台等貢品。

二、文獻出處與用例

  1. 經典出處
    源自《尚書·禹貢》中的“厥貢漆絲,厥篚織文”,孔穎達注釋為“篚是入貢之時盛于篚”,強調盛放貢品的方式。

  2. 文學作品中的引用

    • 晉代左思《魏都賦》用“重譯貢篚”形容遠方異國前來進貢的場景。
    • 明代何景明詩句“萬裡旌旄屬上遊”以“貢篚”暗喻邊疆對中央的臣服。

三、延伸說明

該詞屬古漢語用法,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尚書》《後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貢匚

《貢匚》(gòng fēng)是一個古漢字,它的意思是指一個盛放食物或者禮物的箱子或籃子。它是由貢(gòng)和匚(fēng)兩個部分組成。

貢匚的拆分部首是貝旁(貝字旁),貢匚這個字的筆畫總數是9畫,其中貢的部分是1畫,匚的部分是8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用來表示貢品的容器。在古代社會,貢品是臣民獻給君王或官府的禮物,用以表示忠誠和尊重。而貢匚就是用來盛放這些貢品的容器。

在繁體字中,貢匚的寫法為「貢篚」,篚也是指盛放貢品的器具。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貢匚在古代的寫法中,貢的部分在上面,匚的部分在下面,形狀像一個上寬下窄的籃子。這種寫法更符合篚的實際形态。

以下是貢匚的例句:

1. 君王收到了臣民獻上的貢匚,表示對他們的謝意和贊賞。

2. 這個貢匚盛放着珍貴的禮物,是我們村子的驕傲。

貢匚的組詞:貢品、貢獻、貢院。

貢匚的近義詞:簋、笾。

貢匚的反義詞:匣、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