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牛角初生之狀。言其形小如繭似栗。《禮記·王制》:“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漢書·禮樂志》:“牲繭栗,粢盛香。” 顔師古 注:“言角之小,如繭及栗之形也。”
(2).借指牛犢。《國語·楚語下》:“郊禘不過繭栗,烝賞不過握把。”
(3).指植物的幼芽或蓓蕾。 宋 黃庭堅 《寄王定國》詩序:“往歲過 廣陵 ,值早春,嘗作詩雲:……紅藥梢頭初繭栗, 揚州 風物鬢成絲。” 宋 黃庭堅 《食筍》詩:“繭栗戴地翻,觳觫觸牆壞。”
(4).古以小牛祭祀,因以“繭栗”泛指祭品。《三國志·魏志·王朗傳》“進封 樂平 鄉侯”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載 王朗 《節省奏》:“既違繭栗慤誠之本,掃地簡易之指,又失替質而損文、避泰而從約之趣。”
“繭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意象的古代詞彙,本義指代幼獸初生的角,後引申為形容事物稚嫩、微小的狀态。以下從語義演變、典籍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繭栗”由“蠶繭”與“栗子”兩個名詞組合而成,最初見于《禮記·王制》:“祭天地之牛,角繭栗。” 此處指祭祀所用幼牛的角,其形态細小如繭、栗,故以具象物類比。東漢鄭玄注《禮記》時明确解釋:“角如繭、栗,牛之小也。” 可見其本義特指初生牛犢的角,後擴展為幼獸角的泛稱。
二、引申與文學意象
隨着語言發展,“繭栗”逐漸脫離具體物象,成為形容事物幼小、未成熟的文學修辭。例如宋代蘇轼《墨君堂記》中“稚壯枯老之容,風雪摧折,荦确堅忍之節,得猶可冠,蓋有少年繭栗之姿乎?” 以“繭栗”比喻少年纖弱之态,賦予詞彙以生命初期的象征意義。清代《骈字類編》亦收錄該詞,強調其“小”的核心特征。
三、農事文化關聯
在古代農耕社會,“繭栗”常與牲畜養殖相關聯。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牲畜選育時提到“角未繭栗者不堪用”,側面印證幼畜角形标準在農業生産中的實際應用。這一用法使詞彙兼具實用價值與審美意趣,反映出漢語詞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質。
參考資料
“繭栗”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指幼年牛犢的角剛長出時,形狀如蠶繭或栗子般小巧圓潤。此義源自古代祭祀禮儀中對牲畜的規格要求,如《禮記·王制》記載:“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漢代《漢書·禮樂志》也提到“牲繭栗”,顔師古注:“言角之小,如繭及栗之形也”。
因初生的牛角形似繭栗,故以“繭栗”代指小牛。例如《國語·楚語下》記載:“郊禘不過繭栗,烝賞不過握把”,意為祭祀時選用幼牛。
宋代詩詞中常以此比喻植物初生的嫩芽或花苞。如黃庭堅在《寄王定國》中寫道:“紅藥梢頭初繭栗”,形容芍藥花苞如繭栗般小巧。
古代祭祀用小牛作為祭品,因此“繭栗”延伸為祭品的代稱。如《三國志·魏志·王朗傳》注引《節省奏》提到:“既違繭栗慤誠之本”,強調祭祀的簡樸。
“繭栗”的釋義均圍繞“小而圓”的核心意象展開,既可具象指牛犢、植物嫩芽,也可抽象代指祭祀禮儀。其用法多見于古籍與詩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不終才高意廣長生闆巉秀寵命蟲葉成字膽破掉窩邸舍東虞肺腑交分利富博腹地俯就符祝羹食蚣蝑光暈館娃宮貴主狟狟火口湖虎頭牢房加急假命寄泊警嚴曲斤欘開疆辟土髁身冷飛白冷隽陵次倫侯滿望男子氣概膨亨否極泰回強作解人謙拒绮美清涼居青壯年生搬硬套失盜守望相助思所逐之聳聞索馬裡素性體資突羽梧台五嶽圖下家飨饋閑舋瑕滓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