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剛德的意思、剛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剛德的解釋

剛健之德,陽剛之道。《左傳·文公五年》:“《商書》曰:‘沉漸剛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為剛德,猶不幹時,況在人乎?”《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銘·王陵>》:“明明丞相,天賦庭直,剛德正行,不枉不曲。” 章樵 注:“其剛正蓋得之天性也。”《世說新語·排調》“頭責 秦子羽 ” 劉孝标 注引 晉 張敏 《頭責子羽》:“頭曰:‘子所謂天刑地網,剛德之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剛德,漢語複合詞,由“剛”與“德”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代剛正堅毅的品性。《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剛健之德”,強調以正直不屈的态度踐行倫理準則。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尚書·臯陶谟》中“剛而塞”的記載,可視為剛德思想雛形,指代剛強而不失溫厚的德行修養。

從構詞法分析,“剛”在《說文解字》中解作“彊斷也”,本義為堅硬強力,引申為性格堅毅;“德”在甲骨文中取“直目視路”之象,表正直的品行準則。二字組合形成偏正結構,突顯以剛直精神踐行道德的本質特征。

儒家經典對此有系統闡述。《論語·季氏》載孔子言“剛、毅、木、讷近仁”,将剛德列為仁德的重要組成要素。宋代理學家程頤在《二程粹言》中特别強調:“剛德,君子之強也,中立而不倚”,賦予其獨立不遷的士大夫精神内涵。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用于褒揚堅守原則的品格,如章太炎在《菿漢微言》中評價曆史人物時,常用“秉剛德”“持剛守正”等表述。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其外延已從單純的性格描述,發展為包含社會責任感的道德評價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剛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剛健正直的品德,常指代陽剛之道或堅韌不拔的精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剛健之德
    指性格剛強、正直不屈的品德,強調内在的堅韌與正氣。例如《左傳》提到“天為剛德”,将剛德視為與天理相符的品質。
  2. 陽剛之道
    源自《周易》中“陽剛”的哲學概念,主張以剛強、果決的态度處世,與“柔德”形成對比。

二、詞源與文獻出處

  1. 古代典籍
    • 《左傳·文公五年》引用《商書》中的“沉漸剛克,高明柔克”,提出剛德與柔德的平衡。
    • 班固《十八侯銘·王陵》贊頌“剛德正行,不枉不曲”,強調正直不阿的品性。
  2. 詩詞引用
    宋代詩人如方回、戴複古等常在作品中融入“剛德”,例如:“可比至剛德”“此心一片陽剛德”。

三、文化内涵

  1. 儒家推崇的美德
    剛德被視為君子應具備的品質,與“仁”“義”并列,體現對原則的堅守。
  2. 命名寓意
    作為人名時,寄寓剛強正直、德行兼備之意(如“智勇雙全,武官大吉”)。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剛德”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描述人物性格或哲學讨論,例如:“天刑地網,剛德之尤”(《世說新語》注引)。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古文苑》等古籍原文,或查閱線上詞典如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擺枱搬弄本軀别藏碧霧婢子駁論沖輣帱茵觸搏村院帶刺兒黛眉膽小德令東林書院二許菲薄飛奴肥田沃地佛頭覆颠寒風子鴻便郇公廚架架格格謹惜技養蹻蹠看街孔瘁浪人斂影逃形砺世磨鈍禮鼠遛腿亂放旄車眇指冥陵黏涎遷行傾情青橐輕徭薄稅區區之見澀道僧廬傷風化删汰铩羽而歸悚愳所事逖成替力推風哇俚旺壯五雲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