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後以“蹐地跼天”形容戒慎小心。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請上尊號第二表》:“蹐地跼天,不勝大願。”
“蹐地跼天”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形容人戒慎小心、謹慎行事的狀态。該成語通過“蹐地”(小步行走)和“跼天”(彎腰縮身)兩個動作,隱喻對天地的敬畏與自我約束。
源自《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原句表達對天地威嚴的敬畏,後演變為成語,強調行事需謹慎。
近義詞包括“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等,均強調行事周密的态度。
需注意,部分解釋(如“努力奮鬥”)可能存在偏差,但主流權威來源(如《詩經》注疏、白居易詩文用例)均以“戒慎小心”為核心含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詩經》原典、曆代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可結合具體語境靈活運用。
《蹐地跼天》是一個成語,意為步行時迅猛矯健,邁步如履平地,踏實而有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蹐(走在泥地上),手,足,心;地(土),土,⺌;跼(足),足,共4筆;天(一),日,一,⺆。
來源:《禮記·樂記》中有“大路蹐地”一語,引申為行走地步堅定自信。
繁體:蹐地躡天
古時候漢字寫法:蹠地踮天
例句:他自幼練習武術,如今蹐地跼天,輕松自如。
組詞:蹐步、跼足、蹐地行孤、踏蹐。
近義詞:舉步維艱、蹒跚學步、邁步維艱。
反義詞:邁步輕盈、如履平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