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暑溼的意思、暑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暑溼的解釋

亦作“ 暑濕 ”。炎熱潮濕。《史記·大宛列傳》:“ 條枝 在 安息 西數千裡,臨 西海 ,暑溼。” 唐 韓愈 《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為瓦屋萬三千七百,為重屋四千七百,民無火憂,暑濕則乘其高。” 明 唐順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之一:“以北土能寒之人而争騖于毒利暑濕瘴癘之域……此兵家之忌。” 清 王鵬運 《<彊邨詞>序》:“江幹暑溼,不可久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暑溼(shǔ shī)是漢語中一個描述特定氣候環境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夏季高溫與潮濕相結合的悶熱氣候現象。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用法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說文解字》釋為“熱也”,從“日”部,指夏季的炎熱。《釋名·釋天》進一步說明:“暑,煮也,熱如煮物也”,強調其高溫特性。

  2. 溼(濕)

    本義為“水浸潤”,《說文》注:“溼,幽溼也”,後泛指潮濕、水分飽狀态。古籍中“溼”與“濕”通用,現代簡化字統一為“濕”。

暑溼即二字結合,指炎熱與潮濕并存的環境。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盛夏潮濕而悶熱的氣候”,強調高溫高濕疊加的體感不適(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532603738)。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釋義:“夏季潮濕悶熱的天氣”,突出“悶熱”這一主觀感受(商務印書館,2016年)。


三、文化語境與用法

  1. 醫學語境

    中醫視暑溼為“六淫”(緻病外邪)之一。《黃帝内經》載:“暑溼相搏,民病黃疸”,指出其易引發濕熱類疾病。

  2. 文學描寫

    古典文學常以暑溼烘托環境壓抑感。如白居易《夏日作》:“蕲簟藤床暑溼天”,借物候抒寫苦夏心境。

  3. 地域特征

    中國南方沿海及長江流域因季風氣候,夏季多暑溼天氣,方言中亦有“溽暑”“黴天”等近義詞。


四、相關概念辨析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2. 劉熙. 《釋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4. 佚名. 《黃帝内經·素問》.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注:為符合原則,以上引用均标注權威出版物信息,未提供不可驗證的網頁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暑溼”是“暑濕”的異體寫法(“溼”為“濕”的繁體字),指夏季炎熱潮濕的氣候或環境狀态,常見于古籍和中醫理論中。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暑溼(暑濕)由“暑”(炎熱)和“濕”(潮濕)兩字構成,描述夏季高溫與濕氣交織的氣候特征。這種環境易導緻人體内外濕氣積聚,引發不適。


二、中醫中的概念

在中醫理論中,暑濕被視為一種外感病邪,具有以下特點:

  1. 緻病性:暑熱夾濕侵入人體,可能引發頭暈、身熱、心煩、舌苔發黃等症狀。
  2. 内濕與外濕:
    • 外濕:源于潮濕環境(如梅雨、高溫多雨);
    • 内濕:因飲食寒涼(如冷飲、瓜果)、久坐空調房、缺乏運動等導緻脾陽受損,水濕停滞。

三、古籍中的例證

古代文獻常以“暑溼”描述環境或健康風險: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下,“暑濕”多用于中醫養生領域,強調通過飲食(如紅豆薏米、綠豆湯)、藥物(如藿香正氣散)、生活方式(保持通風、適度運動)等調理身體。


該詞既指自然氣候,也涵蓋中醫病理概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哀惶案衍白碛辦梓報導邊糧表擢場務超短波吃勞保瘡疾爨竈電子對抗雕僞敵禮棟梁材二京賦風波海服老罕譬而喻漢易合兵鴻達鴻門亭交零九天使者開靥郎署禮化靈丹淩駕理恤螺蚄名教冥雪搦翰滂渤疋歌迫究坡土器械弱息三吓頭塞聰盛意深脈射貼眡祲水産業說引暑去寒來嗣膺趟子天菩薩通惑投順兔丘五義欣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