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歃血為盟。《戰國策·魏策三》:“今 趙 不救 魏 , 魏 歃盟于 秦 ,是 趙 與強 秦 為界也。”《後漢書·隗嚣傳》:“ 遵 與 隗王 歃盟為 漢 ,自經歷虎口,踐履死地,已十數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公子之客,叱勁 楚 令歃盟;管庫隸臣,呵強 秦 使鼓缶。”
“歃盟”是古代盟誓儀式的簡稱,指通過歃血(飲血或塗血于口)達成盟約的行為,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和儀式感。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歃盟即“歃血為盟”,指古代結盟時,宰殺牲畜(如牛、馬)取血,參與盟約者将血塗于口唇或口含血,以示誠信不違誓約。其核心步驟包括殺牲取血、歃血、宣讀盟詞。
字形與字源
具體步驟
據《周禮》記載,歃盟需按以下程式:
象征意義
歃盟儀式雖已消失,但“歃血為盟”作為成語沿用至今,比喻極鄭重地訂立盟約,常見于文學、影視作品中對古代盟誓場景的還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不同朝代的儀式差異,可參考《周禮·司盟》等古籍。
《歃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以血為盟進行結盟。
《歃盟》的拆分部首為歹和皿,其中歹表示惡,皿表示容器。
《歃盟》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歃盟》是由現代作家蕭逸先生于1986年創作的詞語,出現在他的作品《紫扇記》中。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歃盟」。
古時候,「歃」的寫法為「食」加「夂」,表示咽下食物。而「盟」的古字形為一個縮小的「言」字加上「皿」,表示人們以言語作為約定的證明。
他們用《歃盟》的方式,表示将共同努力完成這個項目。
組詞:
- 訂盟:指男女雙方訂婚時通過結盟的方式進行約定。
- 盟誓:指雙方通過宣誓發誓的方式表示共同的決心。
- 解盟:指結束原本的結盟關系。
近義詞:盟約、結盟、誓約
反義詞:背盟、破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