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質的意思、人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質的解釋

(1) [pawn]∶為迫使對方履行諾言或接受某項條件而拘留的人

他必須把他的母親、妻子和兒子留下來作為人質

(2) [hostage]∶通常指被交給另一方的人,以作為對交付人或交付機構的良好意圖的保證

詳細解釋

(1).人的實體。 南朝 梁 範缜 《神滅論》:“人之質非木質也,木之質非人質也。”

(2).指人的體魄。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唐 襄州 趙康凝 令公,世勳嗣襲,人質甚偉。”《宋史·世家傳四·南漢劉氏》:“有 餘延業 者,人質麼麼。” 清 顧炎武 《萊州》詩:“山形當鬥入,人質并魁梧。”

(3).被對方拘留作為抵押的人。多用以迫使對方履行諾言,或向對方有所要挾。 *********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他們向 介爾士 提出以在‘康妙恩’手下的一切的人質換回 蔔郎魁氏 。” 陳白塵 《大風歌》第四幕:“太後謀害 齊 王未成,便留他在朝,作為人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人質(hostage)指被一方強制拘留,用以迫使另一方履行承諾或接受條件的個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人質通常指被扣押者,其生命或安全作為談判籌碼,以威脅對方滿足特定要求。這一概念涵蓋戰争、犯罪、政治談判等多種場景。


二、曆史演變

  1. 古代起源
    最早可追溯至中國春秋時期,如《左傳》記載的“周鄭交質”,諸侯國通過交換王室成員作為人質維持盟約。
  2. 戰争用途
    曆史上常用于軍事沖突,例如扣押敵方重要人物以換取領土或資源。
  3. 現代轉變
    近代演變為犯罪手段,如綁架勒索或恐怖襲擊中挾持平民。

三、法律與國際規範


四、延伸含義

在哲學領域,南朝範缜《神滅論》曾用“人質”指代人的實體,與“木之質”對比,探讨物質與精神的關系。


人質的核心功能是通過控制個體生命來施加壓力,其應用從古代政治手段發展為現代犯罪及反恐議題,國際社會已通過法律框架加以約束。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人質

《人質》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被敵對勢力或犯罪分子非法劫持并作為威脅、要挾等手段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人質》這個詞的部首是“人”,總共有2個筆畫。

來源

《人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言》中,并在《說文解字》中有詳細的解釋。

繁體

《人質》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人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獻中,有時候也可以看到《人質》這個詞以“凡質”或“囚質”來表示。

例句

1. 在恐怖分子的襲擊中,許多無辜的人成為了人質。

2. 經過警方努力,成功解救了被綁架的人質。

組詞

質問、質疑、義質、質樸、質變

近義詞

人質的近義詞有:俘虜、劫持者

反義詞

人質的反義詞是:解救者、保護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