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蹙额。不愉快、不舒服的样子。《吕氏春秋·遇合》:“ 文王 嗜昌蒲葅, 孔子 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缩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缩頞(suō è)指因不愉快或不适而蹙额(皱起额头)的表情,形容人感到难受、勉强或厌恶时的面部状态。
该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遇合》:
“文王嗜昌蒲葅,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
(周文王爱吃腌制的菖蒲,孔子听说后尝试食用,却因味道难忍而皱眉,三年后才逐渐适应。)
此例中,“缩頞”生动描绘了孔子勉强接受不喜之物的神态。
多用于古籍或文学描述中,表达以下情境: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但在古文阅读或历史文献分析中可能遇到。若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吕氏春秋》相关篇章或古汉语词典。
缩頞是一个汉字词语,多用于古代文字,意思是缩短颈项或收拢脖子。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人或动物把头部往胸部收缩的动作。
拆分缩頞的部首是纟。缩頞总共有8个笔画。
缩頞在《康熙字典》中有记载,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字为「縮頞」。
在古代汉字中,缩頞的写法有所不同。在《说文解字》中,缩頞的写法为「吞噎」,意为咽下吞噎。而在《康熙字典》中,缩頞的写法为「吞食」,意为吞咽食物。
1. 小白兔害怕了,缩頞在洞里。
2. 鸵鸟受到惊吓时会迅速缩頞。
缩短、缩小、缩略、收拢、颈项等。
缩颈、收颈、弯腰等。
伸颈、抬头、挺胸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