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排除危難。跋,通“ 拔 ”。 唐 白居易 《入回纥使下軍将官吏夏侯仕戡等四十人授卿監賓客谘議衛佐同制》:“勅:某官 夏侯仕戡 等:前命 鄭懽 之入 迴紇 也,爾等參護使車,用祗王命,悉心盡力,有恪恭跋滞之勤焉。”
“跋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排除危難”或“解除困境”。“跋”在此處通假為“拔”,意為拔除、解決;“滞”則指停滞、阻礙。組合後強調通過行動化解危機或疏通障礙。
文獻例證
唐代白居易《入回纥使下軍将官吏夏侯仕戡等四十人授卿監賓客谘議衛佐同制》中記載:“有恪恭跋滞之勤焉”,描述官員在出使回纥時盡心盡力克服困難的勤勉。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交通或事物停滞不前”,可能與詞義演變或誤讀有關。例如:
若在古文閱讀中遇到“跋滞”,優先采用“排除危難”的釋義;若現代語境下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引申或借用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白居易文集》等古籍。
跋滞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由“跋”和“滞”組成。
“跋”字的部首是“足”,它包含7個筆畫;而“滞”字的部首是“水”,它包含13個筆畫。
“跋滞”一詞來自于古代文獻,在古代文言文中常用來形容交通擁堵、行進緩慢的狀态。
“跋滞”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改變。
古代漢字對于“跋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常見的一種寫法是“仿走至”。
1. 今天上班路上車流跋滞,我遲到了。
2. 高峰期的地鐵常常出現跋滞情況,乘客非常擁擠。
跋滞的相關詞彙可以包括:交通跋滞、擁堵、行車緩慢。
跋滞的近義詞可以包括:擁堵、阻塞、堵塞。
跋滞的反義詞可以包括:通暢、順暢、流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