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賄請托。 明 高拱 《議錄卻賄三臣疏》:“因派柴炭商人,有本地方富戶 於彪 ,賄託 於德 舊歇家 曹雄 投帖,開具白米一百石,欲求倖免。”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徇人賄託,廢棄真才。”
“賄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uì tuō(注意:的注音“huì xù”可能存在錯誤,其他網頁均标注為“tu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通過行賄手段請求他人辦事,即以財物賄賂他人以謀求不正當利益。這種行為違背道德與法律原則,破壞公平性。
由“賄”(行賄)和“讬”(請托)組成:
該行為在古代被視為腐敗現象,現代法律體系中也明确禁止類似行為,強調廉潔公正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反義詞,可參考專業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賄讬》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用財物或其他手段行賄或敲詐。
《賄讬》的部首是貝,并且有17畫。
《賄讬》這個詞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賄和讬。
賄的意思是以財物或其他手段賄賂、行賄。
讬的意思是托付、委托。
合在一起,賄讬表示以賄賂或其他手段行賄或敲詐。
《賄讬》的繁體字為賄託。
在古代,賄讬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賄”在金文中寫作“貙”,在甲骨文中寫作“㞸”,在隸書中寫作“缺”等。
“讬”在古代書法中寫作“託”或“托”。
1. 他被指控以賄讬的方式幹預了選舉過程。
2. 這名政府官員以賄讬手段竊取了大量公款。
1. 行賄:給予財物或其他利益以獲取不正當利益。
2. 賄賂:用財物或其他手段來誘使他人做出違背道德或法律的行為。
1. 受賄:接受他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
2. 受賄受賄:受到他人的財物或其他利益的賄賂。
正直、廉潔、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