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肃慄的意思、肃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肃慄的解释

谓戒畏自警。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百姓见之,莫不寒心,亦足使未犯者肃慄以彰示将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肃慄"为汉语古语词,现规范写法通常作"肃栗"。该词由"肃"与"栗"两个语素复合构成,《汉语大词典》第七册记载:"肃栗"意指因敬畏而战栗,多用于形容庄重严肃的氛围中产生的身心震颤。其词义可分解为三层:

一、词源学角度:"肃"本义为执事敬慎,《说文解字》释为"持事振敬也",引申为恭敬、整饬之意;"栗"通"慄",《尔雅·释诂》注"战栗,惧也",指因恐惧或寒冷而发抖。二字组合后形成递进式复合词,强调由内心敬畏引发的生理反应。

二、语用学特征:该词属于书面雅言,多见于古代礼制文献。如《礼记·曲礼》"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郑玄注中即有"肃栗"用例,描述祭祀场合的庄重仪态。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性描写或学术性论述。

三、认知语言学维度:该词映射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法祖"的集体心理原型,通过具身认知将心理敬畏具象化为生理震颤,符合《黄帝内经》"恐伤肾"的中医情志理论体系。当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特别标注其常用于描述"臣子对君王的敬畏"或"祭祀者对神灵的虔诚"。

主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七册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订本
  3. 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
  4. 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网络扩展解释

“肃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解释 指因敬畏而产生的自我警戒心理状态,可理解为「戒畏自警」。其中:

语境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用刑》,原文通过「百姓见之,莫不寒心,亦足使未犯者肃慄以彰示将来」的表述,强调严明刑罚对潜在犯罪者的威慑作用。此处「肃慄」既包含对刑罚的畏惧,也隐含自我约束的警示意味。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因敬畏规则、权威或道德而产生的心理状态,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如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抱朴子》相关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百役白衣没命军贬窜闭幕不可胜举不明才哲册命赤明冲克春联楚薮度尺恩不放债防口贩国翻天蹙地丰饶环翠秽廉火漆贱酬嚼蜡郊畦节储汲汲惊澜惊愚骇俗纪年极重计赚隽远恪守不渝魁星踢斗枯朽之余来稔罍耻临颖龙草卖婆撚靶儿鸟网暖兜畔废陪都谦词迁调迁种侵刻遒躁索处陶然田窦亭驿颓人晚艳完宥文章山斗蜗争小不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