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幻術的人。《列子·周穆王》:“ 周穆王 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 張湛 注:“化幻人也。” 清 趙翼 《<小倉山房集>中有<詠物詩>戲用其韻鏡》詩:“誰從對面偷描我,忽漫分身作化人。”
(2).指有道術的人。《關尹子·四符》:“譬如化人,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止名為妖,不名為道。”
(3).佛教謂佛、菩薩變形為人,以化度衆生者。《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 周穆王 時, 文殊 、 目連 來化, 穆王 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者是也。” 宋 蘇轼 《同正輔表兄人遊白水山》詩:“因隨化人履巨迹,得與仙兄躡飛鞚。” 王十朋 注:“ 自水巖 有大足迹,世謂之佛迹。今‘化人’,則借以言佛耳。”
(4).仙人。 前蜀 杜光庭 《溫江縣招賢觀衆齋詞》:“歷代化人,隨機濟物,大惟邦國,普及幽明,俱賴神功,鹹承景貺。” 金 雷琯 《龍德宮》詩:“綵仗竟無金母降,仙裾猶憶化人攜。” 清 吳偉業 《海市》之二:“灝氣空濛萬象來,非煙非霧化人裁。”
(5).勸化人;教化人。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夫帝王之道,理世也;釋氏之教,化人也。理世之與化人,蓋殊路而同歸。” 宋 王禹偁 《柳府君墓碣銘》:“有 唐 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化人”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來源有所不同,主要涵蓋以下方面:
《列子》中“化人”的宮殿以金銀珠玉構築,象征其超凡境界;蘇轼詩句“因隨化人履巨迹”則借佛教“佛迹”暗喻修行者的指引。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宗教典籍及現代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列子》《翻譯名義集》等文獻來源。
《化人》一詞指的是将某人視為異類或不受歡迎,并對其進行排斥、邊緣化或忽視。這個詞常用于形容某人在集體中被孤立、被忽視或被剝奪平等權利的狀态。
《化人》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匚」和「人」。其中,「匚」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表示盛放的容器;「人」表示人類。
根據「化人」的拆分部首,可以知道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化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一文中,文中描述了春秋時期一個被視為異類的人被排斥和孤立的情景,由此形成了現今的意義。
「化人」的繁體字為「化人」,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化人」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在古代一些文獻和碑刻中,我們可以看到形似現代寫法的「化人」字樣。
1. 在這個團隊中,他總是被大家化人。 2. 網絡暴力的惡劣行徑讓受害者感到被化人的痛苦。
化人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化人為友、化人為善。
近義詞包括:孤立、排斥、邊緣化。
反義詞包括:團結、接納、融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