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順應本性。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然松柏之生,各以良殖遂性。”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非直飲食遂性,舒適自在,至於糞溺,自然一處,不須掃除。” 宋 沉遘 《謝賜曆日表》:“凡四海之廣,莫不受制於庭;而羣生之微,一皆遂性於下。”
(2).順適性情。 南朝 宋 鮑照 《答客詩》:“專求遂性樂,不計緝名期。”《陳書·後主紀論》:“仁義利物而道遠,嗜欲遂性而便身。” 唐 王毂 《贈蒼溪王明府》詩:“水雲真遂性,龜鶴足齊年。”
遂性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遂"指順遂、達成,"性"指本性或自然禀賦。《漢語大詞典》解釋為"順適本性",指人依照自然天性發展或行事的狀态。例如《莊子·馬蹄》中"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的哲學觀可視為該詞的早期思想來源(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哲學内涵 在道家思想體系裡,遂性強調摒棄人為幹預,如《道德經》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無為而治"的理念,要求尊重事物内在規律(來源: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
文學應用 古代文學作品中常以遂性表達理想生存狀态,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展現回歸自然本性的追求(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文學史》)。明清時期該詞也用于描述突破禮教束縛的行為。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遂性"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表達更傾向使用"順其自然""率性而為"等短語。
“遂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順應本性或順適性情,強調遵循自然規律或個體内在特質行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長女朝乾夕愓尺牍爨龍顔碑禱牲達知德幾地着獨步春堵塞房箙感革勾羅貴齒貴弟還贖駭震諱忌兼副狡刻介乘揭驕金牋雞子兒康時空同魁碩樂品裡堠黎錦镂章眉子硯溟邈目外眦平澄屏匿鋪采摛文乾渴深策審幹適材適所施髢詩經勢均力敵食米鷞裘屬引貪忌炭精棒談劇跳子投間抵隙外命卧果兒五善吾仗相離顯善小項細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