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昔的文告。《意林》卷二引《慎子》:“《書》,往誥也;《春秋》,往事也。” 南朝 陳後主 《勸農诏》:“躬推為勸,義顯前經,力農見賞,事昭往誥。”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分析,“往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往诰(拼音:wǎng gào)指往昔的文告,即古代統治者或官方發布的具有訓誡、勸勉性質的文書。該詞由“往”(過去)和“诰”(古代官方文告)組成,強調對曆史文獻的指代。
《慎子》引用
據《意林》卷二引《慎子》記載:“《書》,往誥也;《春秋》,往事也。”此處将《尚書》中的文告統稱為“往诰”,體現其曆史性。
南朝陳後主《勸農诏》
文中提到“力農見賞,事昭往誥”,意為鼓勵農耕的政策可參考曆史文告中的典範,說明“往诰”在治國中的實際應用。
“往诰”主要用于文獻研究或曆史語境中,指代具有權威性的古代文書,常見于對曆史政策、治國理念的引用與分析。其核心意義在于連接過去與當下,通過曆史文告提供治理參考。
往诰(wǎng gào)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表示向前行走或朝着某個方向前進的意思。
往诰的字形由“彳”和“告”組成。其中,“彳”是表示走路的部首,而“告”是表示訊問的部首,兩個部首合在一起,表示向前行走。
往诰共有9個筆畫,按照筆畫順序,先寫“彳”部首,再寫“告”部首。
往诰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甲骨文時期,起初的形态與現代稍有差異。繁體字往誥在結構和意義上與現代簡體字往诰相似,隻是在書寫形态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寫法中,往诰的字形稍有變化,仿佛兩個部首較為分開。整體來說,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樣,往诰的形态也可能因不同時期而有所差異。
1. 往诰前行,不畏困難,敢于挑戰自己。
2. 志在往诰,不懈努力,必能達到目标。
1. 往複:前後反複來回。
2. 往常:以往的習慣或情況。
3. 往日:過去的時光或某個時刻。
前行、實踐、前進、行進
返回、回歸、倒退、後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