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碎首糜躯 ”。
“碎首縻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uì shǒu mí qū,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指为某种目的而粉身碎骨,多表示牺牲生命或付出极大代价以达成目标。该词与“碎首糜躯”同义,常见于表达忠贞、报恩或践行承诺的语境。
字面分解: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宋代王禹偁《又谢恩表》:“碎首縻躯,万一冀伸于臣节。”现代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作谓语、宾语或定语,常见于表达忠诚、报恩或誓言。
近义延伸: 与“粉身碎骨”“肝脑涂地”等成语类似,但更强调主动的献身精神,而非被动遭受灾难。
如需更全面的典故或使用场景,可参考汉典、成语词典等来源。
《碎首縻躯》(Suì Shǒu Mí Qū)是一串描述中国古代文人的词汇,意思是“碎首”指的是才思敏捷,头脑聪明;“縻躯”则指的是身体被约束,不能自由行动。通常用来形容文人才思卓越但受到封建道德和约束的状况。
《碎首縻躯》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是:
碎(石字旁,12画)、首(片字旁,9画)、縻(糸字旁,16画)、躯(身字旁,10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笔记《说文解字》,它描述了文人士子的身份与困境。繁体字写法为「碎首縻軀」。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含义并未改变,只是字形稍有差异。在古时,碎首縻躯被描述为“碎首縻躯”(“碎首縻躯”)。
以下是一个使用《碎首縻躯》的例句:
“这位文人才子的碎首縻躯,使他无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能默默忍受束缚。”
一些以“碎首縻躯”为基础的组词可能包括:
1. 碎裂(suì liè):指将整体分成小碎片。
2. 侍奉(shì fèng):指服侍或随从他人。
3. 躯干(qū gàn):指人或动物的身体主干部分。
与“碎首縻躯”相似的词可能包括:
1. 开放(kāi fàng):与被束缚相反,指自由、开放的状态。
2. 自由(zì yóu):与受限相反,指没有束缚或约束。
总的来说,“碎首縻躯”是一个形象且富有哲理的词汇,用来描述文人们在古代社会中才思敏捷却受到封建道德约束的困境。它不仅仅是一个汉字的组合,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