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碎首的意思、碎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碎首的解釋

碎裂頭顱。常用以形容敢于死谏的精神或行為。 漢 王充 《論衡·儒增》:“儒書言 禽息 薦 百裡奚 , 繆公 未聽,出,當門仆頭碎首而死, 繆公 痛之,乃用 百裡奚 。”《漢書·杜邺傳》:“臣聞 禽息 憂國,碎首不恨; 卞和 獻寳,刖足願之。” 唐 陸贽 《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臣每讀前史,見開説納忠之士,乃有泣血碎首,牽裾斷鞅者。”《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請除君側,少答鴻私,碎首玉階,庶明臣節。”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又言有君如此,碎首以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碎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uì shǒu(注音:ㄙㄨㄟˋ ㄕㄡˇ),字面意為“碎裂頭顱”,常用于形容敢于以死進谏的精神或行為,強調忠臣為勸谏君主而不惜犧牲生命的氣節。

具體解釋:

  1. 字義分解:

    • 碎:指物體破裂成碎片,引申為“使破碎”或“不完整”。
    • 首:指頭部,代指生命或身份,如“首領”“元首”。
  2.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王充《論衡·儒增》記載春秋時期謀士禽息為推薦賢才百裡奚,以頭撞門而死,最終感動秦穆公。
    • 《漢書·杜邺傳》提到“禽息憂國,碎首不恨”,唐代陸贽《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也有“泣血碎首”的表述,均體現臣子冒死直谏的忠誠。
  3. 用法與延伸:

    • 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常見于描述忠烈之士的剛烈行為。
    • 衍生詞如“碎首糜軀”(出自宋代文獻),進一步強調為盡忠或報恩而粉身碎骨。

“碎首”通過誇張的肢體破碎意象,突顯古代文臣武将以生命踐行信念的悲壯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死谏”精神的典型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碎首

碎首是一個漢字詞彙,它指的是頭顱被破碎、斷裂。這個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碎和首。

碎這個字的部首是石,它有五個筆畫;首這個字的部首是頁,它有九個筆畫。

碎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相關演變。在古時候,碎字的寫法是“砕”或“碎”,而首字的寫法是“頭”或“首”。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字逐漸變化,最終演變成現在的形态。

在繁體字中,碎首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沒有太大區别。

古時候,碎字的寫法常常不同于現代漢字。在金文、篆文等古代字體中,碎字是用“砕”或“碎”來表示。而首字則以“頭”或“首”的形态出現。隨着字體的演變,現代漢字中的碎和首逐漸形成固定的形态。

例句:

1. 他的頭部受到嚴重撞擊,導緻碎首。

2. 在戰争中,許多士兵頭部被炸成了碎首。

組詞:碎塊、破碎、碎裂、首級。

近義詞:破碎、斷裂、粉碎。

反義詞:完整、完好、無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