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尼師壇 ”。
“尼師但那”是漢語中對梵語詞彙的音譯,其含義需結合佛教文化背景理解:
基本定義
該詞是“尼師壇”(梵語:Nisīdana)的異寫形式,指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的坐具,屬于佛教“六物”(僧侶必備的六種物品)之一。其材質多為布料,折疊後可作坐墊或卧具,用于避免直接接觸地面。
詞源與用途
源自梵語,意為“敷具”或“坐卧具”。唐代文獻《詠宣律和尚袈裟》中已有相關記載:“披時不鎮尼師壇”,說明其作為僧侶日常修行的實用物品。
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藏語成語“不合法理”,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佛教典籍或權威詞典,可能與其他詞彙混淆。綜合多數詞典(漢典、HttpCN等)及佛教文獻,該詞核心含義仍指向坐具。
擴展參考:若需了解佛教“六物”具體内容,可查閱《四分律》等典籍,或通過漢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詞源。
《尼師但那》是藏文中的一個詞,意思為“教授”或“導師”。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屍(示字頭部首)和師(巾字帶部首),總計5個筆畫。
《尼師但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藏文,其中“尼師”指的是佛教中的尼姑或尼僧,“但那”則表示教授或指導。
在繁體字中,尼師但那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由于藏文的特殊性,尼師但那的中文翻譯或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尼師石擔挐”。
1. 弟子恭敬地向尼師但那請教佛法。
2. 作為一位尼師但那,她承擔着教育和指導學生的責任。
1. 尼師:指尼姑或尼僧。
2. 但那:指教授、導師。
3. 尼僧:指在佛教中出家修行、守戒的女性。
4. 導師:指提供指導、指點并教授知識和技能的人。
近義詞:導師、教師、師傅
反義詞:學生、弟子、徒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