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尼師但那的意思、尼師但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尼師但那的解釋

見“ 尼師壇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尼師但那(梵語:nisidana),是佛教律典中音譯的專有名詞,指僧尼坐卧時鋪設于身下或座具之上,用于保持衣物及坐具潔淨的長方形布片。其核心含義與用途如下:

  1. 本質與形制

    尼師但那是一種長方形的布料,尺寸通常有定制(如律典中提及的“長佛二搩手,廣一搩手半”)。它并非完整的坐墊或卧具,而是作為敷具(如坐墊、床褥)表面的覆蓋物使用,起到隔離污垢、保護下層敷具的作用。其功能類似于現代的“保護墊”或“隔離布”。

  2. 核心用途:離垢染

    根據佛教戒律(如《四分律》),僧尼在坐卧時,必須使用尼師但那。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汗漬、皮屑、污垢等直接沾染坐具或卧具(如坐墊、床席),以保持其清潔,同時也體現了對資具的愛護和避免因不潔而可能産生的過失。

  3. 戒律意義

    使用尼師那是戒律的明确規定。比丘、比丘尼若不使用尼師那那就直接坐卧于坐具或床褥上,被視為犯戒(“突吉羅”罪),屬于輕垢罪。這體現了佛教對生活細節的規範及對清淨的重視。

  4. 與坐具的關系

    尼師但那常與“坐具”(梵語:nīsīdana,音譯“尼師壇”)相關聯或易混淆。主要區别在于:

    • 坐具 (尼師壇):指完整的、用于坐禅或禮拜時鋪設的坐墊、敷具。
    • 尼師但那:特指鋪在坐具(或其他卧具)之上,用于防污的那塊長方形布片。

      簡言之,尼師那是鋪在尼師壇(坐具)上面的布。

  5. 意譯與别名

    尼師但那在漢語中常意譯為“卧具”、“坐具”、“敷具”、“隨坐衣”或“襯坐衣”。其中“襯坐衣”最能體現其作為“襯墊之布”的功能本質。它也被稱為“隨坐衣”,強調其隨坐卧而用的特性。

參考資料來源:

  1.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尼師但那” 詞條解釋。
  2. 中華佛典寶庫《四分律》相關戒條及注釋。
  3. 星雲大師《佛光大辭典》 “尼師壇”、“坐具” 相關條目。
  4. 電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經》律部相關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尼師但那”是漢語中對梵語詞彙的音譯,其含義需結合佛教文化背景理解:

  1. 基本定義
    該詞是“尼師壇”(梵語:Nisīdana)的異寫形式,指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的坐具,屬于佛教“六物”(僧侶必備的六種物品)之一。其材質多為布料,折疊後可作坐墊或卧具,用于避免直接接觸地面。

  2. 詞源與用途
    源自梵語,意為“敷具”或“坐卧具”。唐代文獻《詠宣律和尚袈裟》中已有相關記載:“披時不鎮尼師壇”,說明其作為僧侶日常修行的實用物品。

  3. 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藏語成語“不合法理”,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佛教典籍或權威詞典,可能與其他詞彙混淆。綜合多數詞典(漢典、HttpCN等)及佛教文獻,該詞核心含義仍指向坐具。

擴展參考:若需了解佛教“六物”具體内容,可查閱《四分律》等典籍,或通過漢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詞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蘭若傲霜标明慚沮蟬飲陳師道穿破疵毀慈宥呆根單用吊紙地膚堆疊多樣化番奴風殿改組搆哄歸雲國桢黑燈瞎火黑米賀慶紅旗報捷蕙荃監侍見禦交甫郊隧金粟尺金雁舅嫂濟衆局任枯筆兩龍隆秕漏稅爐冶沒道路木雕泥塑暮生南明樸散乾陀羅容容柔忍三不欺擅朝失君儵爚渭川千畝僞态溫汾無碑記洿渎枵腹小教洩洩沓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