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裂头颅。常用以形容敢于死谏的精神或行为。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儒书言 禽息 荐 百里奚 , 繆公 未听,出,当门仆头碎首而死, 繆公 痛之,乃用 百里奚 。”《汉书·杜邺传》:“臣闻 禽息 忧国,碎首不恨; 卞和 献寳,刖足愿之。”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臣每读前史,见开説纳忠之士,乃有泣血碎首,牵裾断鞅者。”《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请除君侧,少答鸿私,碎首玉阶,庶明臣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又言有君如此,碎首以之。”
“碎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uì shǒu(注音:ㄙㄨㄟˋ ㄕㄡˇ),字面意为“碎裂头颅”,常用于形容敢于以死进谏的精神或行为,强调忠臣为劝谏君主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气节。
字义分解:
出处与典故:
用法与延伸:
“碎首”通过夸张的肢体破碎意象,突显古代文臣武将以生命践行信念的悲壮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死谏”精神的典型表达。
碎首是一个汉字词汇,它指的是头颅被破碎、断裂。这个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碎和首。
碎这个字的部首是石,它有五个笔画;首这个字的部首是页,它有九个笔画。
碎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相关演变。在古时候,碎字的写法是“砕”或“碎”,而首字的写法是“頭”或“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逐渐变化,最终演变成现在的形态。
在繁体字中,碎首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没有太大区别。
古时候,碎字的写法常常不同于现代汉字。在金文、篆文等古代字体中,碎字是用“砕”或“碎”来表示。而首字则以“頭”或“首”的形态出现。随着字体的演变,现代汉字中的碎和首逐渐形成固定的形态。
例句:
1. 他的头部受到严重撞击,导致碎首。
2. 在战争中,许多士兵头部被炸成了碎首。
组词:碎块、破碎、碎裂、首级。
近义词:破碎、断裂、粉碎。
反义词:完整、完好、无损。
半懂不懂鲍孤鴈擦擦采桑成数陈惊座絺绘章句冲飙抽筋剥皮除陛锤鍊出月倒植刀子迪功郎返少复合物附图赅括更直贺卡华盖回覩交甫叫阍楬沟计伐称勋眷姻讵耐渴闷夸节陵波令公香灵燿飗飃黎献履肠命臣绳绳男婚女聘女陪堂蓬莱阁披枷戴锁青甸遒伟权益榷会肉重千斤如堕五里雾中上古山和尚善气山薮铩翼圣世檀郎痛割脱巾唾哕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