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裂头颅。常用以形容敢于死谏的精神或行为。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儒书言 禽息 荐 百里奚 , 繆公 未听,出,当门仆头碎首而死, 繆公 痛之,乃用 百里奚 。”《汉书·杜邺传》:“臣闻 禽息 忧国,碎首不恨; 卞和 献寳,刖足愿之。” 唐 陆贽 《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臣每读前史,见开説纳忠之士,乃有泣血碎首,牵裾断鞅者。”《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请除君侧,少答鸿私,碎首玉阶,庶明臣节。”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又言有君如此,碎首以之。”
字面释义
指头颅破碎,字面意为头部碎裂。该词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典故中。
深层含义
常见于描述忠臣义士为坚守信念而殒身,如古籍中“碎首糜躯”表示不惜生命以尽忠(《后汉书·伏湛传》)。
在文学语境中,可形容因极度悲痛或恳切陈情而叩首至流血,如“碎首阶前”表赤诚诉求(唐代李商隐《为濮阳公檄刘稹文》)。
与“碎首玉阶”关联,典出《汉书·朱云传》,指臣子冒死直谏,后成为“死谏”的代称。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极少独立使用,多见于成语“肝脑涂地”“粉身碎骨”等近义替换,或学术研究中引述古籍。
权威来源参考
(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暂标注纸质文献来源。)
“碎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uì shǒu(注音:ㄙㄨㄟˋ ㄕㄡˇ),字面意为“碎裂头颅”,常用于形容敢于以死进谏的精神或行为,强调忠臣为劝谏君主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气节。
字义分解:
出处与典故:
用法与延伸:
“碎首”通过夸张的肢体破碎意象,突显古代文臣武将以生命践行信念的悲壮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死谏”精神的典型表达。
灞滻半额边方闭关锁国鄙争不同流俗层叠层沓长条子长线丛庞大疮诞昭德念垩庐贵热过晤含类合休荒淫虎书虎膺简派尖言冷语借位节用爱民急乎乎今律纠拾九弦琴记想棘子决疣溃痈考馆榔榔鳞藏买憔悴枚贾披鬀牵裾峤岳青州曲丘坟七字去归丧灵飒擖赏识甥舅是可忍,孰不可忍世儒私僮速累特奏名梯山架壑图板土铛頽巧乌霉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