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時,每年從太學中選任官吏的考試。《漢書·儒林傳序》:“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雲。”
(2).一年的賦稅。《宋史·真宗紀三》:“丁巳,定 江 淮 鹽酒價,有司慮失歲課,帝曰:‘苟便於民,何顧歲入也。’” 清 黃景仁 《固關》詩:“關吏頻年愁歲課,戍兵終日卧雲光。”
(3).一年的勞績。 唐 白居易 《花前歎》詩:“歲課年功頭髮知,從霜成雪君看取。” 宋 林逋 《湖山小隱》詩之二:“歲課非無秫,家藏6*獨有琴。”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歲課漢語 快速查詢。
歲課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年度賦稅或定期考核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歲”指農業收成周期,《說文解字》注“歲,木星也,十二月一次”,後引申為年度計量單位;“課”原指考核,《玉篇》釋為“試也”,後擴展為賦稅征收。二字組合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形成“按年征收”的核心語義。
二、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包含兩重含義:
三、曆史演變 據《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該詞在不同時期呈現特殊含義: • 宋代:成為專項稅目,包含鹽課、茶課等專賣收入(《宋史·食貨志》) • 明清:演變為地方財政的常規科目,如《明會典》載“歲課銀八萬兩有奇”
應用實例顯示其使用場景主要存在于財政文書(如《清鹽法志》)、地方志(《蘇州府志》卷四十賦役)及法典典籍中,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常用詞彙存在。
“歲課”是漢語中的多義詞,其含義因曆史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漢代太學選官考試
指漢代每年從太學中選拔官吏的考核制度。根據《漢書·儒林傳序》記載,考試分為甲、乙、丙三科,甲科錄取40人任郎中,乙科20人任太子舍人,丙科40人補文學掌故。
一年的賦稅
指國家或地方一年内征收的稅賦。例如《宋史·真宗紀三》提到,宋真宗曾因調整鹽酒價格可能影響歲課而表示“苟便于民,何顧歲入也”,體現對民生的重視。
一年的勞績
用于描述個人或集體一年内的成果或功績。唐代白居易《花前歎》中“歲課年功頭發知”,以及宋代林逋《湖山小隱》中“歲課非無秫”,均以此引申時間的積累與成就。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宋史》等古籍原文。
白華波瀾老成不摸頭不文不武承想蟲鹥戴竿雕耗刁厥地厘東廚斷航端雅浮蹤浪迹感慨萬千告老貢人觀頤鶴眠侯畿虎眎簡率交口贊譽焦灼胛子節幡景仰襟喉近事男卷舒楷法攬權拉雜變臉花撩掉曆精圖治理末馬纓丹南山蹑追倪煥之賠釋品目繁多千金劍取悅惹口面森木善刀上食聲旁戍客酸溜溜素腰特骨望後萬家危堕賢述纖維作物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