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eeply worried]∶非常着急;焦躁憂慮
焦灼不安
(2) [burnt]∶燒焦
(1).燒毀;灼傷。 晉 葛洪 《神仙傳·焦先》:“ 先 危坐庵下不動,火過庵燼, 先 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 宋 沉括 《夢溪筆談·神奇》:“内侍 李舜舉 家曾為暴雷所震……其漆器銀釦者,銀悉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商》:“﹝惡少﹞執 大商 及婦,炮烙之……﹝弟﹞視兄嫂,兩股焦灼。”
(2).非常着急和憂慮。《後漢書·蔡邕傳》“﹝ 邕 ﹞奏其所著十意” 李賢 注引《蔡邕别傳》:“憂怖焦灼,無心能復操筆成草。”《三國志·吳志·周鲂傳》:“雖尚視息,憂惕焦灼,未知軀命,竟在何時。” 清 黃鈞宰 《金壺七墨·楊廣文》:“買戶變計不許,由是晝夜焦灼。” 茅盾 《子夜》十二:“﹝ 吳荪甫 ﹞帶着他那種雖未失望然而焦灼的心情,他匆匆地跑進益中公司去了。”
(3).酷熱。 唐 康骈 《劇談錄·李相國宅》:“出戶則火雲烈日,熇然焦灼。” 唐 韋應物 《夏冰歌》:“咫尺炎涼變四時,出門焦灼君詎知?”
“焦灼”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情緒或某種狀态,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指内心極度焦慮、急躁,如同被火灼燒般煎熬。例如:“等待面試結果時,她感到無比焦灼。”
(“焦”本指物體受熱變黑,“灼”指火燒,二字組合強化了“被炙烤般痛苦”的意象。)
總結來說,“焦灼”通過具象的“灼燒感”傳遞抽象的心理煎熬,適用于描述情感、事件進程或環境狀态中的高度緊張與不安。
焦灼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心煩意亂、焦躁不安的狀态。在生活中,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重大決策、困擾等問題時的緊張和不安。
焦灼的部首是火(huǒ),共有8個筆畫。
焦灼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禹貢》中。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焦燥」。
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焦灼在古代寫作「焦灅」,這種寫法能夠體現出古人對于焦躁、煩躁狀态的理解。
1. 他面對考試的壓力,整個人都感到非常焦灼。
2. 面臨職業抉擇,她感到心情十分焦灼。
3. 那個團隊正在焦灼地為産品推廣策劃。
焦急、焦慮、困窘、煩躁
煩躁、不安、緊張、擔心
冷靜、平靜、放松、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