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畿之一。王畿之外,方五百裡的區域為侯畿。《周禮·夏官·大司馬》:“方千裡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畿。” 鄭玄 注:“畿猶限也。”參見“ 九畿 ”。
“侯畿”是古代地理制度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侯畿是周代九畿制度中的第二層區域,位于王畿(天子直接管轄的核心區域)之外,範圍是方圓五百裡。這一概念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方千裡曰國畿,其外方五百裡曰侯畿。”鄭玄注:“畿猶限也。”。
九畿制度
周代以王畿為中心,向外按五百裡為間隔劃分為九個層級,依次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衛畿、蠻畿、夷畿、鎮畿、蕃畿,統稱“九畿”。
功能與意義
侯畿是諸侯封地的起始區域,承擔拱衛王畿、維護邊疆穩定的職責,屬于周代分封制與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讀音與争議
多數文獻注音為hóu jī,但少數資料(如、)标注為“hòu jī”,可能為方言或訛誤。建議以權威典籍《周禮》相關注疏為準。
侯畿(hóu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侯(hóu)是侯畿的主要部首,它表示"貴族、領主"的意思。畿(jī)是侯畿的後面一個部分,意味着"國都的周圍地區"。
侯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和冂字旁,具體拆分形式為「亻」和「⺆」,筆畫數為7。畿的拆分部首是田字旁和止字旁,拆分形式為「⺥」和「止」,筆畫數為11。
侯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用于描述君主的領地。在繁體字中,侯畿的寫法為「侯疧」。
在古代漢字中,侯畿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其變體寫法包括「候畿」和「侯稀」,但這些變體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常見。
1. 國王賜予他一片侯畿作為獎賞。
2. 這片地區是古代貴族的侯畿之地。
1. 侯爵(hóu jué):指封地的貴族或爵位。
2. 侯門(hóu mén):貴族的家族或門第。
3. 畿甸(jī diàn):古代國都周圍的地區。
近義詞:封地、領地、領土。
反義詞:蠻地、邊陲、荒野。
【别人正在浏覽】